姬小颂的钢笔啪嗒掉在地上。
她想起徐卫东信里提到的“标准化”,一个大胆的想法突然在脑海中炸开:
“张总工,”她听见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我们能不能……建立一套自己的钢铁数据库?”
张总工的眼睛骤然亮了起来。
他一把抓住实验台边缘,指节因用力而发白:“你说详细点!”
姬小颂深吸一口气,指向自己密密麻麻的笔记:“我们可以把每次实验的稀土配比、温度曲线都编成档案。就像……”
她顿了顿,“就像图书馆的索引卡片,随时能调取历史数据做对比。”
“好!太好了!”
张总工激动地拍了下桌子,震得烧杯里的溶液直晃,“我这就打报告申请专项经费!”
陈教授欣慰地看着自己的学生,突然发现这个据说曾经连三角函数都算不利落的农村妇女,眼里跳动着令人心惊的智慧火花。
窗外,秋日的阳光正好,照在实验室斑驳的墙面上,也照在这群年轻人执着的脸庞上。
*
十月的杜塞尔多夫已有了初冬的寒意。
徐卫东裹紧单薄的棉外套,在旅馆台灯下写信。
他的D国文词典翻得卷了边,桌上摊着几块用纸巾包裹的钢屑,那是他趁人不备,从 D国工厂的废料堆里偷偷收集的样本。
“小颂:
今天参观了他们的质检中心,每一块钢坯都有‘身份证’。我们的工人还在用锤子敲打听声辨质,他们用的是超声波探伤仪……”
钢笔尖在纸上划出深深的痕迹。
写到这里,徐卫东摸了摸藏在枕头下的“战利品”:一支 D国人淘汰的测温探头。
为了这个,他假装系鞋带落在队伍最后,专程问工作人员要来了这个。
窗外突然传来警笛声。
徐卫东浑身一僵,迅速把信和样本藏进贴身暗袋。
三天前,另一个中国考察团的工程师因为偷拍控制台,被当场驱逐出境。
他走到窗前,望着远处钢铁工厂彻夜不熄的灯火。
那些灯光如此明亮,照得他眼睛发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一刻,徐卫东无比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国家落后了不止几十年。
更让他心如刀绞的是,D国人早已习以为常的技术,对种花国而言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