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乃山东忠义大军前军统制官,刘淮。”
“我是天平军掌书记,辛字军头领,辛弃疾。”
“久仰久仰。”
“久仰久仰。”
在追杀完盘踞在此村的匪兵后,辛弃疾让其余人搜查村子,看看还有没有敌人,或者有没有幸存者,并正式与刘淮互相介绍见礼。
刘淮呆愣片刻,连忙说久仰,连带着辛弃疾也是立马跟着客套起来。
其实这两人都不算扯谎。
刘淮自然不必说。
这可是辛弃疾啊!
这可是在中国诗词史上能与苏轼齐名,并称为‘苏辛’的词中之龙,辛弃疾啊!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能在后世厮杀几乎白热化的义务教育课本上,占据宋词之半壁,这是何等的文华绝伦?
可以这么说,如果辛弃疾能给刘淮写一首类似《为刘大郎赋词以壮》的诗词,那么就算刘淮现在当场就死了,后世千年万年,只要诗词存在一日,刘淮也能在文化意义上永存。
就比如岑夫子,丹丘生,这俩人文不成武不就,就是请李白喝了顿大酒,千古风流下,自然有他们一席之地。
而对于此时,年仅二十二岁的辛弃疾来说,刘淮同样是不可忽视印象深刻的豪杰人物。
无论是李铁枪的经历,还是李铁枪所复述的刘淮有关天下局势的说法,又或者是刘淮真的已经带兵北伐,杀至此处。这一个个事实都在给辛弃疾一种大惊大喜的感觉。
这刘大郎有勇有谋,敢说敢做,说到做到,有政略有军略,谁又能否认此人是天下英雄呢?
两人寻得一处干净的平地,互相攀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