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武兴军进军沂水县的时候,刘淮也带着最后一批流民回到了前军大营。
沂水县并不是什么上县,加上这几年不安生,又是兵又是匪的,所以人口较少,而跟着刘淮南行的百姓就更少了,但这个更少也是相对于整个县来说的。
事实上,这两日陆陆续续抵达的百姓,算上老弱妇孺,足有五六千人。
这显然不是编制只有两千六百人的前军能安置得下的,就算加上王雄矣所部八百步卒也不成。
所幸的是,当刘淮发动对徒单章的埋伏的时候,就将之后可能会发生的事情盘算了一遍,并且向魏胜做了通报。
魏胜也不含糊,当即就将此时的忠义军大管家陆游派了出来。
陆游确实是有本事的,再加上沂州府库着实丰厚,所以已经成了流民的沂水县百姓被分批安置,并且有条不紊的编户齐民,其中竟然没有一丝混乱。
当然,陆游扔下一堆事务不管,可不是仅仅为了安置这几千流民的。
“这是什么?”
中军帐内,刘淮接过陆游递来的锦盒,皱眉询问。
陆游大口灌着凉茶,闻言擦了擦胡须上的水渍,笑着说道:“打开看看。”
刘淮打开锦盒,其中确是一封文书,在陆游的示意下将文书打开,细细一看,却是一篇奏疏。
“绍兴三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臣昧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
看了开头,刘淮心中就是一咯噔。
该来的还是来了。
这是一封对宋国朝廷的上表。其中大概意思就是山东义民群起抗金,如今已经占据海州、沂州、密州、泰安州四地,并且斩了金贼海州知州高文富,打败了沂州知州仆散达摩等等,希望大宋能给个名分,让山东群豪得以回归大宋。
这些都是车轱辘话,没有什么营养,但最后的署名处却把刘淮看愣了。
因为署名的不只是魏胜与陆游这两名大宋忠良,还有东平军张荣等一众将领,甚至还有天平军耿京打头的一大批人。
可以说整本奏疏,只有开头第一页是在讲述北伐情况,剩下几页全都是三支大军高阶军官的名册,向宋国要封赏,要承认,要地方治民官。
这特么不是等于求着宋国来掺沙子楔钉子吗?
刘淮皱眉询问:“天平军耿京也要联名上表?”
陆游笑着说道:“正是,虽然耿大头领早有此意,但还是魏公付出了五百领步人甲与许多粮草之后,他才同意与我军联名上书。想来三支大军,四州之地一起上疏,朝中的衮衮诸公总会重视起来吧。”
刘淮心中嗤笑,却什么都没说,只是拿着奏疏说道:“既然父亲与陆先生已有定计,那为何还要把这东西拿到我跟前来,难道是让我再审阅一下?”
陆游摇头,表情变得肃然:“你可知道无论忠义军,又或者是东平军、天平军中,都有一大批人不愿意归宋,而不管大郎你愿不愿意,你都成为了这些人的领头者。
他们都在看着你的表态,如果你能在这奏疏上署名,向他们做出榜样,那么就可以弥合双方裂痕,使得北伐军不至于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