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忠奸其势如水火

就在刘淮召开砍头大会之时。

东关以西三百里处的安丰军六安城,激战已经持续了九日之久。

六安城沿渒水(今淠河)而建,西北两面临河环水,东南两面环水,城墙高耸,当真是易守难攻,有天险之势。

安丰军多丘陵,尤其到了六安左近,西南不到五十里处就是大别山,田地都多是梯田。

照理说这种地方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既不在仆散忠义的兵锋之下,又碍不着完颜亮的事,大怀贞足可以晾着它。

反正宋军野战能力极差,还怕他们攻下庐州吗?而武胜军只要掌握住庐州附近,自然能为完颜亮守好后路。

等到大事已定时,屠灭一个小小的六安还不是易如反掌吗?

可还是那句话,在金国中层军官的视角中,这可是灭国之战!

你大怀贞可以高风亮节,可行军猛安呢?行军谋克呢?小兵辣子呢?

平日总管一声令下,全军上下刀山火海都蹚出血路,为你大怀贞挣得总管之位,现在你功成名就了,我们咋办?

天下只有金国与宋国是万里大国,这场灭国之战后,还能去哪挣军功?去蒙古高原跟蒙兀人拼命?去西域大白高国吃沙子?西行万里去剿灭契丹余孽?挺着烟瘴病疫去啃大理国?

拉倒吧!

留在后路没有被攻下的城池从鸡肋一跃成为了大肥肉,以往人嫌狗厌的活儿,七八个猛安争着去。

大怀贞作为行军总管威权再重,也不可能压住所有军官的人心浮动!

更何况许多军官本身就是女真与渤海子弟,拐弯抹角沾着亲戚,平日既听话又忠勇,让大怀贞杀鸡儆猴就没办法做。

而且这些猛安给的理由十分充分。

仆散忠义扫荡了光州,而只要把光州以东的安丰军拿下,就能与庐州连成一片,金国的东路军与中路军就可以互相呼应。

大怀贞听完这个理由勃然大怒,在军议上用长刀将案几砍得粉碎。

呼应个屁!

中路军主力在京西南路襄樊与宋军主力死磕,什么事能指望他们?给东路军收尸吗?

既然大怀贞将话说明白,行军猛安们也不藏着掖着了。

话里话外的意思很清楚,在你大怀贞麾下立不了功,那还有什么动力服从你的命令?就算在军议上以行军总管的身份压服了众位猛安,这些猛安也绝对压不住手下的谋克们,更别说如狼似虎的大头兵!

大怀贞被这不算威胁的威胁逼迫得冷静下来后,心中也明白这些猛安说的在理。如果大怀贞以后还想带兵,就绝对不能让麾下失望到此等地步。

所以,军议的结果就是大怀贞率领三个猛安在庐州坐镇,没有跟脚的郭丰出镇巢县,护住粮道。

而剩余六个猛安分别带领降军签军去攻打四周的难克坚城。

其中两个猛安带着两万降军围攻六安城。毕竟吹出去的牛要兑现,一个唾沫一个钉,说要打通中路军的联系,就一定会将安丰军拿下来!

然后一脑袋碰了一脸血。

六安城之中原本兵将并不多,算上吃空饷的总共也就两千宋军。金国大军南侵时,安丰军都监惠四海发挥稳健,跟知县知府等官员一起,千里转进,一溜烟儿的跑到了长江南岸。

人心惶惶下,有一员赋闲的将领站了出来,自领安丰军总管,迅速开放府库,招募丁壮,威逼利诱大户,让他们出钱出力,巩固城防,坚壁清野。

此人为大宋武义大夫,大名唤作毕进。

当然,他还有两个更有名的身份。

岳飞部将。

毕再遇的亲老子。

就在毕进热火朝天的准备与金贼大干一场时,一伙从光州撤六安的宋军溃兵极大的缓解了毕进的人手短缺压力。

这伙宋军的主将是光州分都监余飞英,他在被刘萼数万大军击败后,领着近四千将士跑了三百余里而没有溃散,足以证明其能力也是极其强悍的。

原本历史线上余飞英依然克服了重重困难,没有投降金军,带着麾下兵马足足跑了七百里,从光州(今河南潢川)一路跑到采石矶(安徽马鞍山)。

这两个老家伙,一个是釜底游鱼,一个是丧家之犬,在此国破家亡之际也不含糊,联手之下共有八千兵马,决意与金贼死磕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