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朝中局势风云诡

站在船头上刘淮望着越来越近的建康城,心中感慨万千。

此时已经是正月十三,靖难大军诸将都在这艘船上,赶往建康接受封赏,大军则是分为两部,一部驻扎在巢县休整,一部驻扎濠州钟离,与身在涡口的金军对峙。

但是此时靖难大军两部最高军官都是副统制,统制官一级都被召集了回来,甚至一开始被虞允文与叶义问两人私下商议临时掌管靖难大军的陆游也不例外。

原因无他,因为靖难大军“虐民”。

当然,对于民的理解,刘淮与两名宋国相公的理解是有所差异的。

归根结底还是要应到文彦博的那句大实话:“官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

如果从历史上来看,文彦博其实并不是教导皇帝应该怎么做,而是在叙述一个事实罢了。

宋国本来就是与士大夫共天下,换句话来说,政权所能触及的最底层,就是地主豪强。

但无论如何,这并不妨碍刘淮将这句话当作既得利益者的无耻胜利宣言。

而继承了刘淮意志的靖难大军,自然对这句话不屑一顾。

辛弃疾杀光定远陈氏男丁,就是这个道理。

一开始,虞允文还觉得只有辛弃疾杀心太重,将他调了回来。然而没想到主事的陆游同样性情酷烈,直接开始召开公审大会,由那些淮西兵带头,开始对各地的地主豪强乃至于小吏官员开始控诉。

陆游也不含糊,证据确凿后直接杀人,根本不管刑上不上士大夫,知县都他妈杀了两个了。

可偏偏这些官吏现在还活着的,要么投降过金人,要么就是临阵脱逃,丧师辱国,现在还在战时,陆游以镇江府参谋军事的身份临阵处置了,倒也是合情合理。

在陆游的带头之下,靖难大军各个统制官也有样学样。

而随之带来的一个结果是,靖难大军的兵力迅速膨胀了起来。

许多还有些志气的两淮士人与官兵都想要加入靖难大军,以期望建功立业,以成不世之功。

而许多没有尺寸立足之地的百姓,听说山东有类似均田授田的制度后,也想要拖家带口的跟着靖难大军回到山东。

根据之前刘淮与虞允文的商议,靖难大军的定额有两万人,却一直没有补充完全,此时刚好遴选扩充兵马,以应对接下来回到山东时的大战。

陆游虽然觉得自己做的没什么错处,然而却架不住靖难大军所过之处,地主豪强哀鸿遍野,不少手眼通天之人甚至将“冤情”递到了朝廷中枢。

虞允文也有些吃不住劲,干脆借着献俘封赏的名义,将靖难大军的所有管事的全都叫了回来。

祖宗们,你们可安生一点吧!

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再加上靖难大军北上之路还算是周全,一路上的赈济也是有条不紊的展开,各部兵马也需要休整,在没有大战要打的情况下,各个高层军官暂时离开,倒也不是什么大事。

“大郎君,这建康乃是龙潭虎穴啊。”化名李文通的李通此时胡须已经剃光,眉毛已经修剪,脸上也已用炭黑细细敷了,鼻头用胭脂稍稍涂红,甚至专门饿了好几日,让脸颊稍陷。

现在如果不是十分熟悉之人,乍一看之下,没人会认出这名曾经的金国宰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