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画舫议国事

正月十五。

建康城中炙手可热的刘大郎君,终于写下了第一份奏疏。

然而其中并不是外将第一次入朝时请求归附的文书,甚至不是贺正旦的贺表,更没有一丝歌功颂德的言语。

通篇大白话写就,中心思想就一个。

请诛原淮西主帅王权!

罪名都是现成的。

丧师辱国!

就是因为王权这厮的懦弱,导致了两淮战事糜烂,导致了无数死难军民。

如果不杀此人,难以告慰两淮死难将士百姓,不杀此人,难以平息天下民愤,不杀此人,国家法度不在,不杀此人,不足以惩前毖后!

总的来说,若是不杀王权,那么宋国就要国将不国了。

这篇由前金国宰执李通挥笔写成,又由刘淮翻译成大白话的奏疏一经传出,就引起了大轰动。

因为在建康左近,还有许多从两淮逃难而来的百姓,他们大多数人只知道是金国南侵而导致的流离失所,却没有想过还有这么一茬,当即群情汹汹。

当然,这只是在民间的初步传播。

而对于宋国朝中群臣来说,这封奏疏已经足以引得他们警惕了。

如果说昨日金安节拉开了新一轮政争的序幕,那么刘淮代表山东义军向王权索命的表态,则是打响了这轮政治斗争的第一枪。

政治斗争都是这样,在一开始就对政治势力首脑喊打喊杀的十分少见,而且基本不可能成功。

真正想要在政治上作斩首行动,最靠谱的反而是金国那一套,集结一票壮汉直接冲入政治对手家中,将他乱刀砍死。

除此之外,绝大部分政争都是由一个边角料入手,层层揭开,层层扩大化,将目标人物卷入其中。

当然,被攻击乃至于被波及的一方政治势力同样不会束手就擒,也会同样扩大化,到最后就是政治斗争的失控,造成的后果甚至能让一个政府瘫痪。

就比如说如今,赵构与陈康伯这一帝一相还没有反应,最先出言驳斥的却是知枢密院事叶义问。

也不知道该说叶大相公政治敏感性高还是低,这个起手式再加上刘淮的政治光谱,到最后的结果肯定是想要追究到前宰执汤思退头上。

谁让汤思退在完颜亮南侵之前是宋国的宰执呢?

然而叶义问很有可能是因为之前是总督江淮军事,担心这件事到最后会追究到自己身上,而迫不及待的开始了甩锅。

倒是让主和派一群人看了笑话。

作为被针对一方的汤思退身为秦桧与赵构的双料心腹,自然还是有些本事的,根本不接这茬,直接派遣言官上书,顺着昨日金安节的弹劾,要追究刘汜在楚州兵败的责任。

所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政治老油条的狠辣在此时展露无遗,汤思退根本不见招拆招,直接开辟新的战场。

如果你真的要杀王权,顺便也把刘汜杀了吧!

两人都是兵败,大哥别说二哥。

再往上追究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