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虞允文拿出了对两淮乱局全套的处理方案。
第一,春耕为重,暂停募兵,张浚张相公你可别折腾了。
第二,不要发各军北上,粮食不够支持这么多人的,大宋的军纪大家也都知道,这一路行军,各地民生也都不能要了。
第三,驻扎在淮南东西两路最北端的靖难大军与东平军迅速调遣精锐兵马,平息祸乱。
当然,在私下里,虞允文给了另一个方案,将那些乱民全都扔到淮河以北,让他们去搅乱金国境内,也省了安置他们的麻烦了。
金国此次南征元气大伤,民生也是十分混乱,若是能以点带面,将整个中原地区搅乱,那最起码金国还得安生好几年。
当然,没有成功也没关系,反正宋国又没有什么损失。
赵构大喜过望,连连称赞虞允文乃是栋梁之才。并且当着众位相公的面透漏了口风,要让杨沂中为江淮、荆襄宣抚使,而让虞允文为副使。
虞允文有些猝不及防。
他万万没想到竟然能跟杨沂中作了政治捆绑,一时间竟然不知道如何应对。
因为这明显是因为江淮荆襄宣抚使掌管两大战区,位高权重,赵构实在是放心不下,想要派遣心腹杨沂中来把持这个位置,具体做事之人则是虞允文。
而且这个副使位置也很有说法。
这个职位并不能一言九鼎的主政,而且待上两年,事情刚刚理顺就得回到朝中当宰执相公,根本不可能做出什么政事来。
这番安排,堪称极具政治智慧了。
理所当然,这个消息不可避免的引起了轩然大波。
作为事件的中心人物,杨沂中自然得到了一大堆的弹劾。
但杨沂中属实是身经百战见得多了,平日里‘请斩杨沂中’就没有停过,这点弹劾力度充其量就是毛毛雨而已。
父亲如此,身为儿子杨倓就自然更不把这种小事当一回了。
事实上,杨倓已经快要乐疯了。
这厮已经完全将父亲的嘱托抛掷脑后,元夕之后就没有再搭理过汤硕,一直跟在了辛弃疾的屁股后边,与主战派的文人士子厮混。
在这期间,辛弃疾又写下了许多诗词,其中颇有几首是值得天下传唱的名词,让杨倓得以有发挥感叹的机会。
这厮这几日做梦都在发笑,觉得自己必然会在史话笔记中有一席之地。
就在杨倓的期盼中,时间来到了三月一日,京口北固楼。
主战派的士子们汇聚一堂,却并不仅仅是在以文会友,议论国家大事,而是前来迎接一名‘负来日三十年之望’的年轻士人。
辛弃疾一开始还对这些文会比较反感,觉得清谈误国,跟这些人在一起干不成大事。
然而与朱熹、陈亮二人混熟之后,他才发现南宋的士大夫与魏晋时期的世家子弟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魏晋士人是真的有大量的废物,而宋国的士大夫虽然也有不像话的,但终究还是以真才实学考上科举的居多,并且有许多人有地方官任职的经验。
就比如朱熹,他在再次求学之前,是当过一任县令的,斗过地方豪强,平息过盗匪,主持过春耕秋收,属于有一定能力的技术性官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