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航空制造业的矛与盾

在欧战的德意志空战后,同盟国官方战报中有一项重要的发现:

重型轰炸机急需装备少量装甲以保护其关键部位——发动机。

一向以心细稳重着称的德国人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需求,并迅速采取行动对飞机梅赛德斯发动机护甲进行加固。

然而,就在他们着手加强防御之时,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涌上心头,

那就是面对如此严密的防护措施,敌人是否会投入精力去研发能够击穿这些装甲的新型武器呢?

毕竟有盾就必有矛,两者总是相互制衡此消彼长的。

这份意义重大的战报最终辗转到了冯如的手中。

作为营津渡刚开始就在这片机库和陆军航空部的一名卓越的工程师,

自然在阅读过德意志报告后明白发动机的防护对于整个飞机意味着什么。

为了确保外壁防护的质量万无一失,冯如决定要亲力亲为深入研究并测试矛与盾之间的适配性。

在当时那个时代,尽管航空领域的科技发展迅猛,

但在同等技术水平之下,矛的穿透力始终遥遥领先于盾所采用的合金硬度。

相比之下,航海舰船以及陆地装甲的情况则有所不同。

某些实力雄厚的公司成功研制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高硬度合金钢,使得它们在防护能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各个领域在材料科学和工程设计方面,也预示着战争形态可能发生的深刻变化。

英吉利商队的货物在甬州港撤下,几万只崭新的三八式步枪和大量的被服和食品石油橡胶等战争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