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9章 郭侃爷爷郭宝玉,野狐岭之战!

“四十万匹?这么多?快!咱们去看看。”

虽然早就有所预料,但听说得了这么多匹马,赵朔还是非常高兴。

他和格日勒一起,去看那些缴获的战马。

这一看之下,更是惊喜。

四十万匹马中,有十二万匹是高大神骏的辽东马。

而这十二万匹辽东马中,又有四万匹青马。

青马在各个马种中都有分布,但毫无疑问,青马是最容易出宝马良驹的。

比如在历史记载中,东方的冠军侯霍去病骑的就是一匹大青马。

西方的亚历山大大帝那匹神马布塞法洛斯,是一匹青马。

还有后世伟人,骑的是一匹小青马。

这次桓、昌、抚三州缴获的青马,对蒙古人战力的提升,更是有极大的帮助。

五十年后,有文人赞颂这次蒙古攻打金国的收获,写诗道“乘胜逐北过燕都,更得金源四十万,大青小青绝世无。”

金源,就是金国的别称。

四十万这个数字并不可靠。

赵朔拿不准这桓、昌、抚三州中到底有多少匹马,就是各种历史资料中的数字太混乱了。

《蒙古秘史》中说是“近百万”,也就是比一百万匹马略少一些。

但其他资料,就大多是“数百万”“几百万”,这也太夸张了。

“大青小青绝世无”,则指的是这批青马的神骏。

或者,这首诗里说的四十万,指的是蒙古人这次入侵金国,获得的青马总数?

不管怎么说吧,赵朔对获得的这批战马非常满意。

桓州牧监内的马被完颜匡赶到桓州城了,但还有牛羊骆驼呢,也成了赵朔的战利品,光羊就有六十八万只。

不吃上一些犒劳将士,还等着过年吗?

赵朔宣布从今天开始羊肉放开吃,一连吃上七天。

非但如此,他还令人传下了个口号“完颜承裕跌倒,蒙古人吃饱”。

一时间,三万将士欢声雷动。

到了第二天上午时分,好消息接踵而至。

完颜匡的使者还没到抚、昌二州的牧监呢,蒙古军就到了,夺取了里面的全部牲畜。

抚州缴获了二十二万匹马,昌州缴获了十九万匹。

也就是说,这次蒙古缴获的马匹数量,跟《蒙古秘史》记载的差不多,不到一百万匹。

而且,蒙古军是擅长学习的。

赵朔准备了那么多布口袋,其他蒙古军也有样学样,直接“跑马上城”,顺利攻占了抚州和昌州。

取得了这么大的战果,又发了一笔之前做梦都想象不到的横财,蒙古军全军上下一片欢腾。

与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驻守在野狐岭防线上的金军了。接连丢了乌沙堡、乌月营,连抚、恒、昌三州都丢了,很多将士的家眷都落到了蒙古人的手里。此时再傻的人也明白金军形势不妙,一片愁云惨谈。

野狐岭,獾儿嘴,黑风口。

这里是完颜承裕和独吉思忠的驻营所在,大金宰相完颜匡于昨日傍晚时分逃到了这里。

不过,完颜匡现在已经陷入了昏迷。

没办法,完颜匡毕竟已经是风烛残年了,就算早睡早起、养尊处优、心情舒畅,也仅有半年好活。这次,他不但一连三十六个小时没睡觉,而且先是一夜狂奔五百里,后来又极耗心力地布置城防。然后又在赵朔攻城之际,仓皇逃窜了百余里。

别说是风烛残年的老头子了,就是普通中年人此时都可能猝死。

完颜匡这时候还不死,只是中风,已经是身体的底子够扎实了。

好在昏迷之前,完颜匡下了最后一道命令:暂停独吉思忠的一切职务,独吉思忠速速离开野狐岭防线,回燕京待皇帝处置。

用不着听什么完颜承裕和独吉思忠的汇报,作为金国定海神针的完颜匡,一看了那份奏章就明白,是独吉思忠这个文官,只从政治得失方面考虑,影响了完颜承裕在军事上的判断,还是赶紧把他踢到后方去为好。

这是完颜匡能为金国做的最后一件事了。

金国西北线,虽说有两位丞相作为统帅,一个主军事,一个主后勤。但这两个统帅的地位,其实是有差别的,独吉思忠的官职是“平章政事”,完颜承裕的官职是“参知政事”。也就是说独吉思忠是主帅、完颜承裕是副帅。

现在帝国首相陷入了昏迷,主帅被调离,完颜承裕丝毫没有独统近四十万大军的豪情,反而因为当前恶劣的形势,心中郁闷不已。

正在这时,有人来报,石抹明安求见。

石抹明安是契丹人,其人不但麾下有一个契丹精锐猛安(千户),而且文武双全,数次奉皇帝的命令出使蒙古,和铁木真见面。在这近四十万、万大军中,也算是能和完颜承裕说的上话的人物了。

完颜承裕命石抹明安入帐说话。

石抹明安给他提了一个建议:蒙古人虽然夺了抚、温、桓三州的马匹,但这么多匹马是不可能长期养在城里吃粮食的。蒙古人肯定会把这些马赶回牧监去吃草,仅派少量兵力守卫。

现在,整好派精锐兵马突袭这三个牧监,既能杀死蒙古人的留守部队,鼓舞金军的士气。又能尽量杀死那些马,减少金军的损失。

完颜承裕拒绝了石抹明安的提议:蒙古人那么强大,连他的儿子都被人家以少击众打败了。谁知道蒙古人在牧监留了多少兵马?金国精锐去偷袭牧监,能打的过吗?此计太过冒险,还不如死守野狐岭防线来得稳妥。

石抹明安劝不动完颜承裕,只得怏怏而退。

可他出了帐门刚走了七八步,就见迎面来了一个人。

“参见汾阳郡公!”

石抹明安赶紧大礼参拜。

他对面这个人,正是大金的汾阳郡公郭宝玉。

郭宝玉是大唐名将郭子仪之后,也是在后世大名鼎鼎的郭侃的爷爷。据说,大侠郭靖的故事,就是以郭侃为原型。

不过,现在的郭宝玉年仅四十五岁,受封大金汾阳郡公。虽然手里也只有一个汉人精锐猛安,但论地位比石抹明安要高得多。

“原来是石抹将军,快快免礼。”

郭宝玉当然知道石抹明安是个人才,赶紧将其搀起,道“你来见完颜参政?”

“是啊。”

石抹明安也不隐瞒,将事情的经过介绍了一遍。

郭宝玉听完了,眉头微皱,道:“那可不好办了。英雄所见略同,我也是来向完颜参政献上此计的。”

“别去了,没用。完颜参政他……用兵太过持重。”

高情商是“太过持重”,低情商就是“太过胆小”了。

本来嘛,军事上的事情,哪有百分百安全的?

四十万大军,派出几千精锐算什么难事?输了,不过损失几千精锐而已。赢了,就能占天大的便宜。

为什么不干?

石抹明安已经看出来了,经过一连串的挫败,完颜承裕这位曾经率八千军追着五万宋军砍的名将,已经没了当初的意气。

“行,听你的,我就不去触参政的霉头了。”

郭宝玉拍了拍石抹明安的肩膀,就要离去。

“汾阳郡公!”

石抹明安又把郭宝玉叫住了,压低了声音,道:“不要怪下官交浅言深,您觉得,这野狐岭能守住吗?”

他是金国大将,又多次出使蒙古,对双方的实力都有清晰的认知。

“当然能守得住,我四十万大军在此,又有野狐岭地利。只要指挥得宜,将士用命,难道还挡不住不到十万的草原蛮子?”郭宝玉毫不犹豫地道。

石抹明安当然听出了郭宝玉的言外之意,只要“指挥得当、将士用命”就能守住。那金国能“指挥得当、将士用命”吗?刚才完颜承裕就拒绝了他的献计。

“多谢汾阳郡公教诲!”

石抹明安转身去了。

望着他远去的背影,郭宝玉脑海中闪现出最近一首传遍河北的童谣:“摇摇罟罟,至河南,拜阏氏!”

阏氏,就是匈奴单于的嫡妻。

河南之人都拜阏氏了,说明了什么?金国被蒙古灭了呗。

这首童谣当然和蒙古人无关,即便赵朔手下也缺少人才,干不了这么精细的活。

事实上,现在金国的明眼人都看的出来,金国虽然现在人口是开国以来最多的时候,又击败了宋人几十万大军的开禧北伐,表面上是进入了极盛时期。但实际上,黄河三次决口,交钞成了废纸,民间贫富差距极大。

再加上为了对付蒙古人,金国朝廷征调了几十万签军,百姓卖儿卖女流离失所。

不知多少人在咬牙切齿地诅咒这个朝廷灭亡,金国实在是到了最为危险的时刻。

有势力的大豪,开始囤积兵马、粮草,以备将来的乱世。

不得志的文人蠢蠢欲动,想要在这乱世中分一杯羹。

这童谣,应该就是某些不得志文人所作。

“不是人心所向,这首童谣,怎么可能会迅速传遍河北?连燕京内都有人传唱。看来,无论是野狐岭的战局,还是金国的前景,都不大妙啊!”

郭宝玉暗暗想着,叹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