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八旗,是从最底层的阿哈(奴隶),到努尔哈赤本人,分成了二十四个等级,也叫二十四个前程。根据所立的军功,可以提升等级。
后世的电影电视剧中,“赏半个前程”,说的就是这个。
赵朔干脆,将从普通官兵到千户,设立了士兵、副十户,十户、副百户、百户、副千户、千户,共六个前程。只要积攒够了前程数量,就能够升官。
什么人立下什么功劳能获得多少前程,都有明确的规定。
比如普通士兵,一战斩首三级,就是半个前程。斩首六级,就可以直接升副十户了。
比如攻城先登,对于普通士兵和十户来说,是两个前程。
一个普通士兵攻城先登,不仅能分很多战利品,还能直接升十户。十户同样,直接升百户。
不过,百户再想升千户,就得先登三次,才能获得一个前程,升为千户。千户以上,则是赵朔主持的军功凭议,是另外一套计算方法。
比如困守孤城超过一个月。千户以下,不管有没有参与作战,统一加半个前程。然后,再根据所立的功劳大小,进行各种提拔赏赐。
当然了,如果作战不利,则会拿前程来抵,甚至脑袋和家产都保不住。
总而言之,赵朔对汉军八旗的管理,既有重赏又有重罚,务必将汉军八旗建成一支闻战则喜的虎狼之师。
待三个月后,八旗全部安置好,对各种军功赏罚制度也进行了充分的宣讲,赵朔也彻底收买了所有八旗汉军的心。
然后,赵朔来到了桓州牧监。
牧监的那四千户两万来人,其实叫“牧民”并不准确,准确地应该叫“牧户”或者“牧奴”。
他们和金中都那些“匠户”一样,没有人身自由,专门为金国朝廷放牧。日常需要的衣料、粮食,都是官府供应。牧场,以及牧场里的牲畜自然也不是他们的私产,而是金国官府所有。
如今全成了赵朔的了。
现在桓州牧监,只剩下七万四千多匹马,六万头牛,以及十七万只羊。
这还是多得呢。
抚州、昌州不是赵朔攻打下来的,那些牲畜已经成了其他贵人的战利品,全部被拉走。
赵朔这才发现,自己之前估计的有些乐观了,恐怕两三年内,抚昌桓三州的牧监,都需要他的贴补。尤其是第一年,估计三州农业税的三成,得贴补到这三州的牧监里。
不过没关系,来日方长嘛。
当初金海陵王南征宋国失败之后,全国牧监内只剩下了一千匹左右的战马,还有九十匹骆驼。但仅仅过了二十六年,就达到了马四十七万匹,牛十三万头,羊四十七万只。
现在赵朔的起点,比那时候的金国强多了。
赵朔估计,如果好好经营,三州牧监用不了五年,就能恢复旧观。
金国在三州牧监内能养这么多匹马,说明他们为牧监定的各种规矩是非常科学的,赵朔并不准备进行大的改动。
他只是调了两百多人,去呼伦贝尔赵朔所建繁育优良战马的牧场,和那边交流经验,然后再看看这两边的牧场有什么规矩是需要变动的。
另外,赵朔安抚了一下桓州牧监的人心,让他们把一半的牲畜,送到抚州、昌州去。并且承诺,这些官员、牧户的待遇,金国朝廷怎么给他就怎么给,不会打半点折扣。
如果干的好了,还会给予奖励。
非但如此,赵朔还给桓州的那些“牧户”们,画了一个大饼。
那些“牧户”,不但只能在牧监内干活,没有什么人身自由,而且他们的孩子们也是如此。可谓一时为奴,终身为奴,子子孙孙不能翻身。
赵朔宣布,只要这些“牧户”兢兢业业为他服务二十年,就可以算作牧场工人了,来去自由。非但如此,这二十年内,他们的儿子,也是可以做别的职业的。
如果他们服役不到二十年就去世了,那让儿子把剩余的服役年限补足后,依旧还他们自由身。
“多谢驸马的大恩大德!”
“愿为驸马效死!”
“俺别的不会,就会养牲口。驸马你你放心吧,俺明年养那些牲口,保证不但得个个膘肥体壮,还得多下崽!”
“我要在家里立下长生牌位,子子孙孙记都记得驸马的大恩大德!”
……
赵朔话音刚落,那些牧户们齐齐跪倒在地,头磕得帮帮直响,感谢赵朔的大恩大德。
没办法,东亚人最注重的就是子孙后代了。
虽然从桓州牧监的养马效率来看,这些“牧户”的待遇,应该还算可以。但是,谁不愿意孩子过得比自己好,青出于蓝啊?
他们也想自己的孩子经商,家财万贯。
更想让自己的孩子去做大官,光宗耀祖,封妻荫子。
实在不行,给驸马当兵也是好的嘛!
看看那些八旗兵,现在是什么待遇?
一年前,他们的日子,还远远不如这些牧奴呢!
现在,却是有房子有地又有钱,除了训练非常辛苦之外,小日子过得不知有多美!
以前他们的子孙完全没有这些机会,现在却是全有了。
不得不说,赵朔给这些“牧户”的后代自由选择职业的机会,真是让他们感恩戴德。
桓州百姓们,对赵朔更是感恩戴德。
那些衣食无着的农民们,赵朔直接发下了大量的救灾物资,只要秋后还上一成的利息就行。
这年头,别说一成的利息了,就是五成的利息,都是大善人了。一倍的利息,百姓都得交口称赞。三倍的利息,才属于正常。要不然,那些富户们,凭什么巧取豪夺,发家致富啊?
一成的利息?那跟没要利息有啥两样?这些贫苦百姓,简直视赵朔为重生的父母,再世的仙佛。
家庭条件稍好一些的农民,也大受赵朔的恩惠。
赵朔从军中淘汰了大量的战马,或租或卖给这些百姓,进行耕种。反正是淘汰的战马嘛,无论是租还是卖都价格都极低。实在付不出钱的还可以暂时赊账,秋后返还,利息一成。
另外,抚、昌、桓三州本来就有四个铁矿,赵朔招募大量不愿意继续种地的农民或者三州的市民去开采、冶炼。赵朔手下的铁匠更是有一千多个,铸造了大量的铁犁,以及其他的一些铁制农具。
农民们买不起也可以以非常公道的价格进行租赁。
马拉铁犁是什么耕种效率?是牛拉铁犁的三倍!牛拉木犁的六倍!
只是马匹价格高昂,而且容易生病、养育成本高,才没在东方流行。
这些农民短时期的精饲料还是供应的起的,眼看着秋天就是一个好收成。
原来桓州的粮食产量很低,既有当地气候和土地的因素,也有生产效率的因素。佃农们生活困难,自然无力置办铁制农具了。租地主的耕牛,租金极高,也只能简单地粗耕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