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你这是高手啊

里面信箱代号的都有两家,更别提钞票纸这种玩意儿是随便有地方能生产的吗,搞得他都想来这一片儿卖腊肉了。

结果阳光日报的记者把他推在最前面走!

见面儿就介绍这是盘活了西南地区三线工厂、军工企业、光学仪器厂的经济改革青年领军人?

这尼玛什么称号来的。

让卫东一直想跟在尤启立的大旗下悄咪咪的赚钱,怎么就自己变成了改革领军人。

但这一招儿是真的有效。

让卫东自己都知道,单凭自己上门,人家都不带多看他一眼。

没到红光厂、西山厂那样火烧眉毛,全厂要饿死的地步,这些牛皮哄哄的国营厂根本不搭理他。

之前的国产黑白胶卷厂,那个还在产单反相机的光仪厂都这样。

眼前这家承担了国字号胶片生产的感光材料厂,听了大报记者介绍立刻另眼相看,厂领导坐一圈细心询问这改革路线是怎么样。

可以说这才是让卫东重生以来,第一次接触到真正在后世有听说过的企业。

有种好像历史脉络线被自己摸到的奇妙,凯旋胶卷,在九十年代到零几年都是税务大院这些地级市家用照相机首选的耗材。

小地方再穷,公务员消费能力还是可以的,几乎家家都有相机。

更别提隔壁算是地级市最好的小学了。

家长、孩子照相的也多,还有什么照相兴趣班。

但相比那种接近三十元一个的进口品牌卷,区县消费还是更青睐十来块钱的凯旋彩卷。

所以让卫东也算知晓:“我这是相机的思路,看胶卷这边有没有能借鉴的,论单反相机,再过十年二十年,估计也赶不上欧美日强国,江州那几家光仪厂之前的香江牌单反相机,获得一堆国内评奖,实际上买的人并不多,现在听说要耗费巨资引进国外生产线,我个人是很不以为然的,外国人愿意转让,不就是图钱吗,而且转让的往往是他们落后东西,正好冤大头把淘汰品高价买走,他们还能投入研发生产更好的产品……”

八十年代其实都很敢说,记者们都埋头奋笔疾书,胶卷厂这边居然有人鼓掌了。

如果在沪海这么说,肯定一片嗤之以鼻。

那边就信奉什么都进口引进。

这次沿海感光材料厂,基本都选择了引进海外彩卷生产线。

也就平京这边往往傲气十足,为啥咱们不能自己干。

其实各有优势,自力更生盲目自信过了头就是固步自封,开放引进的步子太大了会变成买办扼杀自身发展。

都得适当平衡。

但让卫东在冀城说这话,就太让这边舒坦了:“所以我也算是得罪了这家厂,可隔壁的西山厂就很认同我这个思路,相机不是用来只给极少数专业人员使用的,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走南闯北,旅游出差,家庭聚会,拍照应该是走进千家万户的日常活动……譬如说我拿到这台相机就主要拍些这种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