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卫东在西湖边敢砸一百台丢那回头收钱,是因为知道这一百台丢出去有几百几千台的收获。
现在就明知道一点用没有,还得在阳光日报的热烈推荐下赠送,当然心头不乐意了。
一两百块钱得流多少汗水卖多少腊肉。
但是在高校学子的座谈会上,主持人刚介绍:“这是成功帮助改革转制军工厂生产照相机,月销售过万台的经济改革青年领军人,让卫东同志,请他……”
满场热烈的掌声就响起来,还带着让卫东似曾相识的那种情绪价值拉满欢呼。
实在是这几位来平京的改革先进人物里,基本都是三四十岁,有两个都五六十了,再情绪饱满的讲述自己带领工厂或者单位除旧迎新。
也觉得很遥远。
让卫东再蓬头乱发都掩盖不住身强力壮的少年气。
更何况别人都是尽量穿得正式光鲜的中山服,甚至有罕见的西装,起码也是崭新的蓝绿军警装,就他裹件夹袄。
像个钻山豹一样坐在中间,肯定让大学同龄人们好奇。
这年头没那么多宏伟的会议中心,就普普通通的大学阶梯教室,但挤得很满,三五百人的坐席连过道、门口都站满人,全都是好奇又清澈的目光。
平京啊,每天都有全国各行各业、无数能人名士走马灯似的来展示汇报交流。
让卫东随便哪天来,报社也能找个类似的场合,把他塞进来。
也没什么严格把关控制言谈举止,就之前谈论的那些话题,已经整理出来准备见报的内容,别走题就行。
改开后这几年,到处都是这种极为开放的状态。
简言之就是各种规矩经验都是空白。
可看着那些之前会油子,要么低头摸鱼,要么貌似认真记笔记的样儿,让卫东比谁都更会偷懒,费那劲干嘛呀。
现在新奇又新鲜,从临时凑起来的几张课桌背后站起来鞠个躬:“大家好,我是让卫东……”
哇,又是一片热烈掌声加欢呼。
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呢。
这个细节绝对是让卫东之前习以为常,却没被注意到的优势。
这会儿从上到下都还带着浓厚的各种地方口音。
完全没有电视时代、电脑时代、小视频时代反复洗礼过的全民普通话。
就跟他身上乱糟糟的衣服形成了反差。
大学生们也没规矩:“你多少岁呀?”
“你是哪个学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