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期待
“既然如此,那我们便即刻行动。”林尘斩钉截铁地说道,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谢婉温柔一笑,轻轻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一场席卷全国的教育改革风暴,就此拉开了序幕。
林尘和谢婉连夜拟定了详细的计划书,包括建立更多的学府、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推广新的教育理念等。为了筹集资金,林尘决定开源节流,将一部分原本用于宫廷开支的银两,挪用到教育事业上。谢婉则亲自走访各地富商巨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成功说服他们慷慨解囊,为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吴学政在朝堂上积极奔走,为教育改革摇旗呐喊。他深知,要推行一项新的政策,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遭遇阻力在所难免。但他始终坚信,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基,只有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在林尘、谢婉和吴学政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教育改革的阻力逐渐被克服。一座座崭新的学府拔地而起,一批批优秀的教师走上了三尺讲台,一本本承载着知识和希望的书籍,送到了孩子们的手中。
“赵夫子,您看这样教,孩子们是不是更容易理解?”一间简陋却整洁的教室里,年轻的钱秀才正虚心地向一位老先生请教。老先生名叫赵夫子,是当地有名的教育家,在林尘的邀请下,他欣然接受了到新建的学府任教的请求。
赵夫子捋着花白的胡须,看着钱秀才充满求知欲的眼神,欣慰地点了点头,“孺子可教也……”
春日暖阳透过窗棂,洒落在教室里,照亮了一张张求知若渴的脸庞。赵夫子站在讲台前,手持书卷,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讲解着经史子集。钱秀才坐在第一排,聚精会神地听着,时而低头做笔记,时而抬头凝神思考。
“夫子,学生有一事不明。”钱秀才站起身,恭敬地问道,“书中所言,多是前朝旧事,于今时今日,有何借鉴意义?”
赵夫子抚须一笑,“问得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历史,并非要我们墨守成规,而是要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今日之发展提供借鉴。”他顿了顿,接着说道,“就好比这教育改革,便是借鉴了前朝兴盛之时的教育制度,结合我朝国情,加以改进,方能取得如此成效。”
钱秀才恍然大悟,眼中闪烁着钦佩的光芒。他深深地被赵夫子渊博的学识和开阔的视野所折服,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学习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