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平衡自我和同事

我:嗯,这样既能表达关心,又不会显得突兀,我记住了。那还有其他方面需要注意的吗?

大师:你还要学会寻找价值感的多维来源。若你总是通过“碾压他人智商”来获得快感,这说明你可能过度依赖外部的认可了。你应当尝试通过独立成就,比如完成个人项目、学习新技能等,来建立属于自己的内在价值感。

我:大师说得极是,我之前太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了,以后我会多专注于自身能力的提升。那在沟通方面,我又该如何做,才能改善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呢?

大师:这便要设计“兼容性沟通”策略了。其一,你要用“翻译思维”降维表达。将那些复杂的概念转化为生活化的比喻。就像你想向同事解释“区块链”,你可以说:“就像一群人共同记账,谁都不能偷偷改数字,保证公平。”而不是一堆术语堆砌,说“这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技术……”,除非对方明确表现出兴趣。

我:(眼睛一亮)这个方法好,这样大家就更容易理解了,也不会觉得我在说一些听不懂的天书。

大师:其二,你要学会制造“好奇心钩子”。先抛出结果引发他人的兴趣,再决定是否深入讲解。比如,你可以说:“我最近在研究一个能预测股市趋势的AI模型,发现它和炒菜火候控制有点像……”如果对方追问,你再详细展开;要是对方反应平淡,那就及时收住话题。

我:嗯,这样既能引起别人的兴趣,又不会让别人觉得厌烦,真是个巧妙的方法。

大师:其三,你要主动创造共同话题。平日里多观察同事们日常讨论的焦点,比如健身、综艺、育儿等,提前储备一些相关的“浅层知识”。就像面对健身人群,你可以聊“生酮饮食的利弊”;对于喜欢看综艺的观众,你可以谈谈“某明星的公关策略”。关键不在于迎合,而是建立起对话的桥梁。

我:明白了,大师,通过这些方法,应该能更好地和同事沟通交流,增进彼此的关系。那要是在和同事交流的过程中,还是忍不住产生“厌蠢感”,该怎么办呢?

大师:这便需要一些应急方案了。首先,你可以设置“社交能量配额”。如果某次聊天让你感到烦躁不已,你可以借口“接个电话”或者“回邮件”暂时离场,避免情绪当场爆发,不然只会让关系更加恶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