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早睡早起

医生叹了口气,说道:“这就涉及到社会时间暴政下的认知扭曲了。首先是工业时钟的规训。19世纪工厂汽笛催生的标准化作息,强行将人群塞入9AM-5PM的模具。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研究发现,强制晨型作息使夜型人群工作效率降低32%,相当于每年造成全球经济损耗7800亿美元。这种统一的作息模式并没有考虑到个体的生理差异。”

我皱着眉头说:“确实,我作为一个夜型人,感觉早上很难集中精力工作,效率也不高。”

医生接着说:“还有光照暴力的摧残。人工照明打破25万年来人类日出而作的传统。但《柳叶刀》研究指出,夜型人被迫早起接受的晨间蓝光,会抑制其褪黑素分泌达47%,导致持续性昼夜节律失调。这对夜型人的身体健康和睡眠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

我无奈地说:“现在到处都是人工照明,真的很难避免啊。”

医生继续说道:“而且还有成功学叙事绑架。本杰明·富兰克林‘早睡早起’的格言被异化为道德评判标准。脑科学证实,强迫夜型人5点起床,其前额叶皮层血流速度下降19%,决策失误率提升28%。这说明,强迫夜型人按照不符合他们生理节律的模式生活,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还会对他们的认知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我急切地问道:“那既然现在的睡眠模式存在这么多问题,有没有什么解决办法呢?”

三、睡眠自由的技术实现路径

医生微笑着说:“当然有。首先是个性化节律测绘。我们可以使用Oura Ring监测7天基础体温波动,通过DLMO测试,也就是褪黑素分泌起始点,来确定生理午夜,然后绘制个人相位响应曲线,也就是PRC。这样就能更准确地了解每个人的生理节律,从而制定出更适合的睡眠计划。”

我好奇地问:“那光周期管理方案又是什么呢?”

医生解释道:“对于晨型人来说,日出后30分钟内接受lux光照,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唤醒身体,进入工作状态。而对于夜型人来说,使用蓝光滤片,波长大于530nm,从18点开始,这样可以减少蓝光对褪黑素分泌的抑制。同时,建立光过渡缓冲区,睡前2小时照度逐步降至30lux以下,这样可以帮助身体更好地进入睡眠状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