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爱玩就穷

我:“大师,最近我发现身边存在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很多人觉得爱玩的人往往比较穷,好像把玩和赚钱完全对立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大师:“这其实是一个常见的社会认知偏差,背后隐藏着更深刻的自我价值命题。消费主义陷阱让我们产生了这样的误解,误以为玩和赚钱不能共存,可实际上它们是可以产生量子纠缠的关系。”

我:“量子纠缠?这个概念好深奥,您能详细说说玩和赚钱怎么会有这样的关系吗?”

大师:“首先,我们来解构一下‘穷人爱玩’的认知陷阱。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看,哈佛大学的研究显示,月收入 3000 美元以下的群体,娱乐支出占比高达 27%,但这本质上是一种‘多巴胺补偿机制’。当人们对改变现状感到无力的时候,大脑就会通过寻求即时快乐来缓解焦虑。”

我:“原来是这样,那就是说穷人爱玩其实是有原因的,并不是真的因为他们只知道玩。”

大师:“没错,而且我们还被偷换了概念。‘爱玩’并不等于‘只会玩’,就像有钱人打高尔夫,大家不觉得那只是玩,而是把它看作是一种资源整合的方式。关键的差异在于,是否能建立起玩乐与成长的转换通道,以及能不能把玩乐中的体验沉淀为社交资本。”

我:“那怎样才能建立这种转换通道,把玩乐变成对自己有益的事情呢?”

大师:“这就涉及到将‘玩’武器化的三大进阶路径了。第一阶是玩乐生产力化。比如在玩剧本杀的时候,你可以记录里面高情商的沟通话术,然后把这些话术运用到自己主业的销售技巧中。又或者把旅行中的见闻做成‘城市商业动线分析’的短视频,这样就能积累在文旅赛道的 IP 势能。还有,通过做游戏陪练,用收入来覆盖玩乐开支,实现娱乐净值归零。”

我:“这些方法确实很新颖,能把玩乐和工作、成长联系起来。那第二阶构建玩乐型资产又该怎么做呢?”

大师:“第二阶有几个方向。体验证券化,你可以把探店的成果整理成《徐家汇咖啡密度指数报告》,然后出售给品牌方。技能娱乐化,把自己擅长的游戏攻略制作成 NFT 盲盒,通过玩来养玩。还有社交杠杆化,组建‘都市探险俱乐部’,向会员收取情报费来解锁隐藏玩法,利用社交关系创造价值。”

我:“听起来很有创意,不过第三阶重塑财富感知系统有点抽象,您能解释一下吗?”

大师:“下载股票 APP,把每次娱乐消费都视为‘买入体验股’。比如吃网红餐厅,就当作是对餐饮赛道的投资尽调;看展,看作是收购艺术家的未来期权;旅行,理解为做空自己的认知局限。通过这样的方式,改变对财富的传统感知,让玩乐和财富积累产生新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