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告上的大字,很是简略,上写:清军年年入塞,百姓苦不堪言,天下官军,为护百姓,血染黄沙,朕心有不忍。今我王师重创清军,应满洲之请,双方罢兵休战,百姓也可安稳度日。此乃国家之福,百姓之愿,朕此生惟愿,天下承平,百姓安康,此乃朕之心愿 。
停战的旨意中,只提到承认满清为国,并开设互市,至于每年百万两白银的赔款,和关外之地全部划给清军,那是一字没提。毕竟割地赔款实在太过屈辱,崇祯帝实在不愿让百姓知晓,徒增民怨。
布告旁边还贴着一张皇帝下给天下军民的罪己诏。
朕登基之初,好高骛远,屡信谗言,致使忠臣蒙冤,将军殉国,百姓蒙难,黎庶死于战乱之中,军卒丧命于沙场,皆为朕之过也。
“朕愧对天下人,愧对忠臣,愧对百姓。自太祖立国至今,大明享国运近三百载,朕深知三百年乃是王朝一次大劫,盛世如唐,也没有挺过三百年。朕深知皇明不比大唐,然,崇祯十七年,国家危亡之际,幸得忠勇侯,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挽大明于危亡之际。今,朕定当发愤图强,为天下人计,做一个务实的皇帝。”
从前崇祯下过罪己诏,但那是下给士大夫的,结果人家还不买账,全篇大半都是圣人之言。当了十几年的皇帝,又差点亡国,心里也算是想明白了,唯有百姓才是国之基石。
这两份布告张贴在北方各地,很快就引起了很大的震动。消息就如风般,传向大明全国各地。北方的百姓,自然是开心的,当百姓们知道停战和皇帝的罪己诏时,纷纷走出家门,向京师跪拜叩首,高呼万岁。
但文人士子,尤其是山东的,一个个得知朝廷跟清军议和的事情后,那气的呀,抱团在一块,前往京师,要去午门死谏。消息在南方传开,江南的文人士子,亦是如此。侯方域在青楼里正快活呢,冒辟疆快速推门而入,也来不及敲门,就大喊道:“朝宗兄,朝廷跟清军议和了!”话还没说完,就见床上正在行事,当即愣在原地。
侯方域反应过来,快速将身边的女子推开,二人前往副社。一群书呆子聚集在一块,开始抨击朝政,纷纷扬言表示,要找人上书,大致意思是,朝廷有奸佞,我煌煌大明,岂可与鞑虏议和,请圣上三思。圣人言,日当三省吾身,陛下万不可轻信了奸人的谗言,若是陛下不改初心,必为昏君。
王二喜与赵靖拿着旨意,从天京卫乘坐快船,前往渤海。经过数日的海上航行,终于来到这里。
王二喜乘坐小船,来到大船上,高声宣读了陛下的旨意,黄义明跪下接旨。
明清双方成功议和,黄义明当即下令,将多罗贝勒和皇太极的棺椁,还给了多尔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