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臣的密报让载淳的文化交流计划蒙上了一层阴影,但他并未因此退缩。
他知道,变革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紫禁城内,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如同暴雨来临前的沉闷。
载淳召集了京城中的文人学士,于养心殿召开文化交流筹备会议。
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殿内,照亮了众人或期待或不安的面容。
载淳端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众人,一股帝王的威严悄然散开。
他简短地阐述了文化交流的计划和意义,话语中充满了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期许。
话音刚落,一个身着青色长衫,须发皆白的老者便站了出来。
此人正是翰林院学士吴翰林,京城有名的守旧派代表。
他脸色铁青,双眼瞪得浑圆,仿佛载淳的提议是什么十恶不赦的罪行。
“陛下!”吴翰林的声音尖锐而刺耳,带着明显的愤怒,“臣以为,此举万万不可!我泱泱中华,乃礼仪之邦,天朝上国!与蛮夷之邦交流文化,岂非自降身份,离经叛道之举!”
吴翰林的话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阵阵涟漪。
殿内顿时议论纷纷,不少老学究也纷纷附和,表示担忧。
他们认为,外国文化会腐蚀中华文明的根基,动摇国家的稳定。
如今面对如此强烈的反对。
刘翻译站在一旁,脸色苍白,汗珠不断从额头上渗出。
作为文化交流的翻译官,他夹在皇帝和守旧派之间,左右为难。
他偷偷地瞥了一眼站在角落里的宋画家,只见宋画家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显然对文化交流充满了期待。
载淳面对众人的反对,却并未动怒。
他静静地听着吴翰林的慷慨陈词,嘴角甚至还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待吴翰林说完,他才缓缓开口:“吴爱卿所言,朕已知晓。但朕想听听,你所谓的‘离经叛道’,究竟从何说起?”
吴翰林捋了捋胡须,面露得意之色,以为皇帝年少,被他气势所慑。
他引经据典,从孔孟之道谈到程朱理学,从三纲五常谈到华夷之辨,洋洋洒洒,滔滔不绝,将“闭关锁国”的思想包装成维护国家稳定的金科玉律。
殿内不少老臣听得频频点头,觉得吴翰林说得句句在理。
载淳始终面带微笑,耐心听着,仿佛对吴翰林的“高谈阔论”十分赞赏。
吴翰林越说越得意,甚至开始指责一些支持文化交流的大臣是“数典忘祖”,大殿内的气氛变得剑拔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