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鸿钧走远,元始天尊说道:“师妹亲临人间,造人有成。师兄亦到人间一趟,传世《道德经》,对人之道,自比我等深刻,不知有何见教?”
“师兄传世经典,先为德经,后立道经。是否人之道以德为本?立德而后方能悟道?”女娲也问道。
道德天尊摇头说道:“人法地,敌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家各家各派皆有所悟,虽大有不同,但虽殊途,终为同归。然天有天道,地有地法,人有人德,各有所归,此吾之所悟。不如我等且观人间之道以供感悟,来日同参,何如?”随即,众人放眼望向人间。
那么,何为人之道?《千字文》第二部分讲的就是人之道。这个部分从“盖此身发,四大五常”开始,一直延伸到“坚持雅操,好爵自縻”。这里所谈论的主题是人的品德,详细阐述了个人修养的标准和原则,即修身的功夫。
那么问题来了,有人要问:“为何要如此强调人呢?”因为在古代,天地人被视为三才,前面我们讲了天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道——君子以厚德载物,而人则顶天立地,居于天地之间,是世间最为重要的存在。而人之道却是最难以概述的,所以《千字文》在这一部分也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讲解。这一部分从孝、忠开始到人品德行的五常,继而讲到五伦,涉及以个人修养发展的整个过程——格物、致知、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进而从人的言谈举止、交友、保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第二部分的开篇便是“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这四句讲的是什么?讲的便是孝,这也是《千字文》第二部分的修身立德的基础。我们首先讲一下这句话的出处。这句话出自《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说的是:人的身体以至每一根毛发和每一块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应当谨慎爱护,不敢稍有毁伤,这是孝道的开始,是孝的根本。立身以德,行道以正,功在当代,名扬后世,以光耀父母先祖,这是孝道的最终结果,是孝的目标。所以孝道,是从尽心尽力侍奉双亲,进而报效国家,最终的目标是成就自己的修德立身,成就一番功德事业。
说到《孝经》我们简单的介绍一下。这是儒家十三经中位居首位的经典。全文是由曾子及其门人整理,以曾子问孝,孔子回答形式成文,共计有十八章,解释了一个“孝”字。儒家学生学习经典的过程,向来有着严格的阅读顺序——先读《孝经》,《孝经》学成而后才有资格研读《四书》。由此可见,孝道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根本。孝道文化并非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孝敬父母,而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概念,既包含文化理念,也涵盖制度礼仪,其内涵丰富多彩,涉及领域更是广泛多样。对于父母基本的孝道,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简要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所以,这四句讲的是“孝”。有人会问问什么人的修养要首先从小到开始。有句古话说的好:“万恶淫为首,百善孝当先。”不论你的修养如何,都是要从孝敬父母开始的。为什么?这里给了明确的解释:我们的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是源自于父母的精血。如果一个人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尊重,他还能尊重谁?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无法相处,他还能和谁相处的好呢?所以,《千字文》第二部分的开篇便以孝道开始。
我们先从“盖此身发,四大五常”讲起,这是这一段的开篇。“盖”在这里属于连词,承接上下文的,表示原因或理由。“盖”的繁体字为“盖”,是形声字兼会意字。始见于春秋金文,古字形从艹,盇(hé)声。 盇后隶变为盍。盖本义指用茅草等编成的覆盖物,引申为能用于遮盖的东西,特指车盖、或专指伞。又引申为覆盖、遮盖、胜过、压倒,用作动词。盖又用作副词,相当于“因为”,“概括”等,常用于文言文。
小主,
有人说这里出现了一个重字“发”,这里的这个“发”字和“周发殷汤”是重复的。这个字在现代文中是重的,但在古文中却是不同的两个字。我们先说“身”。它是个象形字,像人的整个身躯之形,本义是人的躯干。它的在写法上看上去是突出腹部。《说文解字》:"身,躳(gōng)也。像人之身。" "躳"(躬)谓全身躯,又有引指颈部以下大腿以上的躯干,后又引申为自己的 生命,一生,一辈子,引申泛指人或动物的整个躯体。
说完了“身”,让我们再来谈谈“”周发殷汤“和”“盖此身发”两个“发”字的不同之处。
在“周发殷汤”这句话中,其中的“发”字在古代写作“发”。“发”这个字最早出现于甲骨文和金文中,它被用来描述物体向上或向前快速运动的状态。从字形上来看,甲骨文的“发”就像是一只手握着一根类似镖竿的武器,然后迅速向前投掷出去。这里的“发”表达了一种“放出”或者“掷出”的含义。到了商朝末年以及周朝初期的时候,金文的写法发生了变化,下面的“手”和“镖竿”演变成了“弓”和“矢”(也就是箭)。尽管字形有所改变,但“发”所表达的“放出”这一基本意义并没有改变。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甲骨文中,“发”用于发射的武器是原始的棍棒镖竿,而到了金文时期,“发”所使用的武器则变成了更先进的“弓”和“矢”。关于“发”字的解释,《说文解字》中明确指出:“发,射发也。”也就是说,“发”字的本义就是射击、射箭的意思。
而“盖此身发”中的“发”在古代写法是“髪”。“髪”,形声字,始见于金文。在金文中,它的字形从首(头部)犮(发音)声,表示与头发有关,所以其本义就是头发。随着时间的推移,秦代篆文将其改为从髟(表示毛发),进一步明确了其含义。《说文解字》中解释道:“发,根也。从髟犮声。”意思是说头发是身体的根本。《玉篇》则更为直接地指出:“发,头上毛也。从髟、犮声。”
后来,从隶书到楷书,“髪”的写法逐渐演变并固定下来。然而,在现代汉字简化运动中,为了方便书写和认读,“髪”被简化成了“发”。这个简化字虽然在形式上有所改变,但依然保留了原来字的基本意义和用法。无论是古代的“髪”还是现代的“发”,都代表着人体头部生长的毛发,是人们外貌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发”字的演变历程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汉字的发展变化以及文化传承的脉络。
“身发”在此处,指代我们的头发和肉身,在古代,这是非常重要的。古代人常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人的身体的每一寸皮肤和每一根头发,都是承受于父母,就是父母给予的。应当谨慎爱惜,不敢稍有毁伤,这是实行孝道的根本。这种爱惜身体的例子很多,例如《三国演义》中,夏侯惇被曹性射中左目。夏侯惇大拔箭后发现眼睛也被拔了出来,大喊的就是“父精母血,不可弃也”,然后把眼睛吞了下去。爱惜身体也是尽孝的一种方式。这身体都包含哪些呢?下面就给了具体的说明——“四大五常”。
“四大五常”这句话,是针对我们人的生命体和生命属性来说的。人的生命体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物质的“四大”,一部分是精神的“五常”。
说到“四大”儒家、道家和佛家说法是不一样的。这无关乎对错,只是认知角度不同而已。道家以道、天、地、人为四大。《老子》中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