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都邑华夏,东西二京

又因为花开是植物结果之前的前奏,因此对于植物来说意义重大,这和一个人的青年时代恰有相似之处,因此“华”又用来指年轻、年少,例如李商隐的诗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夏”,象形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关于“夏”的字源,主要有两种观点。

其一,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夏”字是一个人的象形:头、发、眼、身躯、两臂、腿脚一应俱全,且双手摆开呈现出一种强而有力的架势。金文中的“夏”字较其甲骨文字形大大地复杂化:人的头和身躯变成繁体的“页”字形结构;其左右两边的两个呈锯齿状结构的部分,是手的象形;其下是脚趾朝向左边的两只脚的象形,也就是“止”。小篆中的“夏”字由其金文字形发展而来,只是“脚”只剩下了一只,整个字的结构看起来也更为明朗。约在隶书阶段的后期,“夏”字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简化:上面繁体的“页”被写成了中隶书“夏”字所示的形状,两边的“手”被省略掉了,下面的“脚”变成了“夂”。由此演变为楷书中的“夏”字。在字义上,“夏”字的本义为“雄武的中国人”。

其二,在字形上,“夏”字的上古形体较为复杂。金文中的“夏”字实际上就是“人”形:上为“头”,中间为“躯干”,两侧为“手”,其下为“足”。小篆中的“夏”字也是“人”形,但已经发生了伪变,人的身躯部分没有了,只是一只大脚还在。楷书中的“夏”字从小篆演变而来,已失去人的形象。在字义上,“夏”字的本义是“人”——“中国之人”。

《说文解字》:“夏,中国之人也。从夊从页从??。??,两手;夊,两足也。”无论哪种说法,夏的本意就是中国之人。后来又代指四季的第二个季节。

华和夏分别是什么意思呢?隋唐时期权威的经学家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里解释说:华指服章之美,即服饰美丽;夏是大的意思,是指礼仪之大、疆土之大。而《尚书正义》里这样解释:“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这个夏又指国家疆域大。那华夏综合下来急什么意思呢?华夏,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称四方为"夷蛮戎狄" 。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亦即“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

而“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意思是说无论是中原地区的民族,还是边远地区的民族,都对周武王表示顺从。其中的“华夏”是指中原地区的民族,即后来的汉族。在先秦经典里,“华夏”又被称为“夏”、“诸夏”、“华”和“诸华”。大约从编着《尚书》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这里的华夏就是指中国的广大地区。

小主,

都邑华夏字面的意思指的就是华夏的都城。都城作为国家的象征,代表着华夏民族的繁荣昌盛和强大实力。这也反映了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和文化成就。我们接下来“东西二京”。

“东”,其繁体字为“东”,最早见于甲骨文。对于字形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日在木中的意思,就是太阳刚刚露出地平面,低于树木的状态,后来代指日出的方位。另一种说法是按照甲骨文的字形在与其说是树间的太阳,其实更像一个竹木编的笼子。也像里面装满物品、两头用绳子扎住的口袋。至于具体意思,没有具体说法。《说文解字》:“东,动也。从木。从日在木中。凡东之属皆从东。”《白虎通》:“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解释下来东方,指的就是动的方位,这个方位是万物开始萌动生发的位置。

后来,“东”被借作表示方位,是指太阳升起的位置。因为太阳是从东方升起,而四季是从春天开始。在五行方面: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东方也主万物生发,而古代在居住上,主人住在正房东边的屋子,客人住在正房西边的屋子,因此就把“主人”称为“东”,客人称为“西”,因此就有了“东家”“房东”“股东”等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