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拜访里正

明末争雄 如梦观影 1701 字 22天前

而在大明末年,六十多岁已经算是高龄,陈吉发辗转见到的,是个土埋了半截的糟老头子,身着青色绸衣,端坐在太师椅上,面无表情。没牙的嘴皱得像菊花。耳朵不太好,旁人对他说话得靠喊的,口音很重,舌头还捋不直,说话稀里糊涂,听不清楚。

能在江宁做里正,来头都是不小的。

钱家在江宁也是望族,出了好些个进士,如今在朝里还有人做官。

钱老爷子属于钱氏旁系,年轻时也入过府学,考过县试,但后面科举多年没能中举,就断了念想,回乡安心管理地方。

这经历与苏茂才苏秀才大同小异,大明朝的这些乡绅地主,也大多如此这般。

“钱老先生,小民陈吉发,自武昌来,想在南城办家作坊,做些粮食、布匹的营生,还请老先生行个方便。”

钱老太爷用本地土话哼哼唧唧说了一通,陈吉发愣是没听清这是人言还是鬼话。

好在老头身后有一中年男子,充当翻译。

“老爷子说,做生意没问题,要守本分,要讲规矩。治安、洒扫、修路、架桥,按毛利的一成收没问题吧?”

“当然没问题,应该的。”

那钱老太爷又叽里咕噜一阵,中年人翻译道:

“每年的税银按律是三十税一,但官府要收火耗,税吏的行脚费、茶水费也要均摊,长干里的规矩,是十五交一,没问题吧?”

“既然是规矩,自然没问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吉发知道江夏的规矩,自然也明白这里正给他开的价码有些黑。

不过人在异乡不得不低头,银子上大方点没问题,关键是先在南京立住脚。

钱老太爷显然气力有限,不是看在礼物和水晶银镜的面子上,也不会搭理陈吉发这个外乡人。既然谈妥了条件,就在保书上盖印,自顾自回去休息了。

之后的流程,还是陈吉发自己去跑。

整天时间,陈吉发将长干里各路牛鬼蛇神都打点到位,仔细一算,还没开始做生意,毛利就让人抽去了一半。

有里正的一成,行会的入伙银子一成,县里的杂捐一成。另外,大明朝廷的税收三十税一,是按照营业额计算的。里正的“规矩”是上调到十五交一,就是百分之七的营业税了,差不多是毛利润的三成。

明末的商人虽说表面上税率很低,但明朝的官府管理地方也不动用财政经费。商税大多是以“认捐”的方式,直接用于地方治理。

比如,里正的那一成,主要是当地修路、巡夜、洒扫等等建设和维护费用。行会的那一成,主要是用于商业资源的获取,比如建立供销渠道、商栈的开支、拓展外地市场等。县里的杂捐,主要是给县令老爷筹集施政经费,大部分用于县衙的人员开支、缉捕凶犯、修缮城墙、赈济灾民、战略储备等等。

所以,即便有明一代,商税始终不过三十税一,商人们却依旧抱怨负担太重。

并非贪得无厌,实乃拔毛的人太多。

因此当清朝入关,将商税定为十五税一,也就是提高到营业额的百分之七以后,许多生意就完全没人做了,尤其以大宗商品为重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