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探望领导

明末争雄 如梦观影 1705 字 22天前

这个问题若论学术,当然普普通通,但若是放在大明末年的官场,却是一道送命题。

王阳明是心学大师,主张学以致用,主张结合实践理解经典,是明朝中后期儒学革新的代表人物;刘宗周是理学大师,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赞颂绝对理性,君子慎独,以个人德行而感化天下。

围绕心学理学之争,明末各大学派的儒生们争论不休。

到明末时期,部分儒生吸收心学中的观点,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复古”运动,便是要重读孔孟,重解经典,目的,便是要打破理学垄断,崇尚学以致用、服务实践。

但以李贽为代表的心学继承者,却认为“复古”不过是为理学“灭人欲”寻找新的载体,主张遵从“童心”。心学和李贽的观点不被官方认可,但却有较大的民间市场。

然而,更加悲催的是,即便是以“复古”温和修饰理学的复社运动,最终还是因为皇帝个人的忌惮而破产,大明王朝以政治改革促社会改革的内驱因素被皇权压弯。

着名的《五人墓碑记》便是诞生在这个背景之下。

后期,复社残存人员虽然在南明的抵抗运动中出力颇多,但终究是无力回天,使华夏沦丧。

而崇祯七年的南京,正是复社发展盛极一时的时候,以南京为首的江南各大城市,都有复社活动,“复古”思想几乎被大多数地方实干派官僚所认同。

文安之如何想,陈吉发心中没底。

“学生偶尔读过些短文杂评,并未深入研究。”

“莫要紧张,”文安之听出陈吉发的谨慎,语气中带着笑意,“你我只探讨学问,不必过于拘谨。说说看,王学与刘学,哪个更符合你心意?”

短暂考量,陈吉发决定实话实说。

“时至今日,刘学必亡国,王学虽更贴实际,然,亦不能匡扶社稷。”

“哦?倒是头回听说这等说法。谈谈看?”

“刘学在于君子德行,然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升斗小民,为利可以弃德,虽教化有用,然面对生老病死,贫困潦倒,小民无心思德,惟愿活命尔。故,刘氏君子之学,只适于衣食无忧者修养心性,于柴米油盐无用,固尔治国必亡。”

“哈哈,有趣,那王学呢?”

“阳明讲学以致用,强调经典要与民生实际结合,这思想是进步的,有用的。但阳明又讲,天理存乎一心,心中有圣人,所为皆圣举,却是治国之大忌。人各有思想,天下学派众多,若人人皆举圣,人人存乎一心便可得道,便会各行其是,天下分崩。此外,还有举圣言以为恶者,若无法度约束,自然干乱社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有些道理。既然如此,子安认为,该如何是好?”

陈吉发顿足,郑重拜道:

“唯十六字尔:严明法度,体民疾苦。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文安之沉默片刻,似乎是在思索,然后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