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郑店镇回来,陈吉发又带着两位去了马千里的铁厂。
钢铁产能,是衡量近代国家强盛与否的重要指标。
大明帝国的最后岁月,虽然在政治和军事上一塌糊涂,在经济领域和科技领域,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这一方面是因为朱明王朝继承自元帝国的各项限制性政策逐渐失去作用,王权对基层的束缚越来越软弱,另一方面也有东西方科技文化经济交流的结果。
宋应星所着《天工开物》卷十四“铁”条描述:“凡铁分生熟,出炉未炒为生,既炒则熟。”
从含碳量上看,古代“熟铁”应与今天可锻铁相当,应该是含碳量为二厘以下的所有可以锻打的铁碳合金。
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详细描述了炒钢之法:“凡铁炉用盐和泥造成,出炉未炒为生铁,……熔流时又作方塘留之,晒干泥灰而持柳棍疾搅,则熟矣。”
明末时着名的苏钢冶炼法,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灌钢法,不用坩埚而创造出一种淋铁氧化的方法使渣铁分开。
这些炼铁炼钢的方法,在当时是很先进的,但相较于近代钢铁技术来说,最大的短板在于两点,即手工操作导致的不稳定,以及人力冶炼的成本高产量低。
陈吉发在离开江夏前,曾经让马千里实验了一座小高炉,目的,就是解决这两个问题。
马千里曾是河南汝州有名的铁匠。
和这个时代所有的铁匠一样,马铁匠本身是匠户,为轮班匠,也就是定期进京服役的匠人。
马家祖上生活贫苦,又要每年进京劳作,只能利用闲暇时间做做短工养活家人。
嘉靖四十一年(1562)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
马家太爷爷趁着这轮改革的东风,在汝州城张罗起铁匠铺,历经四代人的经营打磨,已经是城里家喻户晓的铁匠作坊了。
可惜,天不遂人愿,崇祯五年,流寇南下,汝州作为前线,大量征调民夫匠人充作徭役,马家大多数匠人都抽调去了前线,生死不知。
唯独马千里早早找了关系门路,南迁江夏,躲过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