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姐不必多礼。”袁尚温和笑道。
蔡琰起身,将茶点放在桌上,又为蔡邕和袁尚添了茶,举止得体,娴熟优雅。
蔡邕含笑看着女儿,对袁尚说道:“小女文姬,自幼喜好音律,略通琴艺,平日里也喜欢舞文弄墨,只是才疏学浅,难登大雅之堂。”
袁尚目光微动,看向蔡琰,笑着说道:“蔡小姐谦虚了。能得蔡公真传,必定才华横溢。”
蔡琰微微一笑,并未接话,只是默默退到一旁,静静聆听父亲与袁尚交谈。她虽未言语,但眼神中却带着一丝审视。在蔡琰心中,武将多是粗鲁之人,只知舞刀弄枪,不通文墨。袁尚虽有盛名,但她心中却存有一丝偏见。
蔡邕与袁尚又谈论了一会儿学问,忽而想起什么,笑着说道:“显甫贤侄,你可知老朽除了着书立说,还有一爱好?”
袁尚略一思索,笑道:“莫非是音律?”
蔡邕抚掌大笑:“贤侄果然聪慧!老朽平生最爱音律,尤其喜爱古琴,家中藏琴无数,时常抚琴自娱。”他指着书房角落里的一张古琴,说道,“那便是我最心爱的一张‘焦尾’琴,乃是难得的佳品。”
袁尚顺着蔡邕的目光看去,只见那张古琴,通体黝黑发亮,木质古朴,隐隐散发着一种岁月的沉淀感。
“蔡公雅兴,晚辈佩服。”袁尚由衷赞叹道。
蔡邕兴致更浓,笑着提议道:“显甫贤侄,不知你是否也通音律?若是不嫌弃,可否为老朽弹奏一曲,让老朽也开开眼界?”
袁尚略作思忖,点头应允道:“既是蔡公盛情相邀,晚辈便献丑了。”
他走到古琴前,指尖轻抚琴弦,感受着琴身的温润质感。这张“焦尾”琴,果然名不虚传,音质醇厚,余音绕梁。
袁尚深吸一口气,调整心绪,脑海中浮现出一首乐曲——《十面埋伏》。这首曲子气势恢宏,金戈铁马,最能展现英雄气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凝神静气,指尖拨动琴弦。琴声初起,低沉浑厚,如战鼓擂动,瞬间将书房内的气氛变得肃穆起来。
随着指法的变化,琴声逐渐激昂起来,时而如万马奔腾,气吞山河;时而如刀光剑影,寒光凛冽;时而又如金戈撞击,铿锵有力。琴声时而高亢激昂,如千军万马冲锋陷阵;时而低回婉转,如英雄末路悲歌长叹。
蔡邕原本只是随意一提,想看看袁尚的琴艺如何,却没想到,袁尚一出手,便让他大为震惊。这琴声,哪里是寻常的抚琴弄乐,分明是战场厮杀,英雄豪迈!他仿佛置身于金戈铁马的战场,亲眼目睹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
一旁的蔡琰,原本对袁尚抚琴并未抱太大期望,只是出于礼貌静静聆听。然而,随着琴声的流淌,她的神情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她原本平静的眼神,渐渐变得惊讶,好奇,乃至震撼。她从未听过如此激昂慷慨的琴声,仿佛蕴藏着无穷的力量,令人热血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