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情况下,袁尚竟然主动提出要离开洛阳,返回冀州那个偏远之地,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汉灵帝的脸色也微微一变,他盯着袁尚,眼神深邃,似乎要看穿他的内心。
“安平侯,你此话当真?”汉灵帝缓缓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试探。
汉灵帝的眼神如同深潭般幽深,表面上看似平静,实则暗藏波澜。他饶有兴致地打量着眼前的年轻人,这个袁尚,着实让他有些看不透了。从最初的平淡无奇,到后来在宫宴上的惊艳表现,再到如今主动请辞,每一步都出乎他的意料。
按理来说,袁尚应该牢牢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在洛阳这权力的中心,尽情施展自己的抱负,争取更大的权势和地位。然而,他却选择了主动离开,这不禁让汉灵帝心生疑虑。
难道,袁尚真的只是为了冀州的百姓?为了平定黄巾余孽?汉灵帝微微眯起眼睛,他不相信袁尚会如此单纯。在尔虞我诈的朝堂之上,纯粹的忠臣固然可贵,但有时候,过于纯粹,反而显得不真实。
或者说,袁尚是察觉到了什么?感受到了洛阳城中暗流涌动的危机?又或者,他是在以退为进,故意示弱,以此来试探朝廷的态度?汉灵帝心中思绪翻涌,各种猜测纷至沓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袁尚自然明白汉灵帝的意思,他再次躬身行礼,朗声答道:“陛下所言极是。但臣身为汉臣,理应为国分忧,为民解难。臣岂能坐视不管?臣虽不才,愿竭尽所能,平定叛乱,还冀州一个太平盛世。”
“安平侯,洛阳乃我大汉帝都,昌盛繁荣、物阜民丰,晋升之阶、成事之机数不胜数。多少人削尖了脑袋想扎根于此,你却主动请辞,执意返回冀州那苦寒之地。朕着实费解。”汉灵帝的声音带着一丝淡淡的威压,目光如炬,紧紧锁定着袁尚。
他想看看,袁尚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是否会露出马脚。
袁尚感受到汉灵帝目光中的审视,心中却更加平静。他早就预料到,自己的请辞,必然会引起汉灵帝的猜疑。毕竟,在帝王眼中,臣子的任何举动,都可能蕴含着深意,都需要仔细揣摩。
他微微一笑,不卑不亢地说道:“陛下圣明,洛阳的繁华,臣自然是深有体会。然而,臣身为冀州刺史,肩负着守护一方百姓的重任。冀州一日不安,臣便一日寝食难安。与其在洛阳享受荣华,臣更愿意回到冀州,为陛下分忧,为百姓解难。”
“陛下,冀州的情况,确实不容乐观。”袁尚微微叹了口气,神情略显忧虑,“虽然黄巾之乱已经被平定,但各地仍然残留着不少黄巾余孽,他们烧杀抢掠,为祸乡里,百姓苦不堪言。臣身为冀州刺史,责无旁贷,臣恳请即可返回冀州,平定叛乱,还百姓一个安宁。”
为了增加说服力,袁尚还特意夸大了冀州的情况,将黄巾余孽描绘得更加猖獗,百姓更加困苦。当然,这并非完全是谎言,冀州的情况确实不太好,只是没有袁尚说的那么严重而已。
他这番话说得慷慨激昂,大义凛然,让人听了不禁热血沸腾。
汉灵帝沉默片刻,似乎在权衡利弊。
这时,十常侍之首的张让,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喜色。
他上前一步,躬身对汉灵帝说道:“陛下,安平侯忠心可嘉,臣等深感敬佩。只是,安平侯年轻,恐难当此重任。不如,让老臣举荐几位经验丰富的将军,协助安平侯一同前往冀州,也好有个照应。”
张让表面上是在为袁尚着想,实际上却是想借机安插自己的人手,到冀州去监视袁尚,甚至架空他的权力。
袁尚心中冷笑,他岂能看不出张让的伎俩?
他正要开口反驳,却见汉灵帝摆了摆手,说道:“不必了。安平侯文武双全,朕相信他有能力平定冀州。既如此,朕准安平侯之请,着你速归冀州,务要平乱安民,莫负朕望!”
汉灵帝此言一出,张让等人的脸色顿时变得难看起来。
他们没有想到,汉灵帝竟然会如此信任袁尚,完全不给他们插手的机会。
袁尚心中一喜,连忙跪拜谢恩:“臣,谢陛下隆恩!臣定当不负陛下所托,早日平定冀州,凯旋而归!”
朝堂之上,大臣们对袁尚的请辞,态度各异。
有的惋惜其离去,认为袁尚是朝廷不可多得的人才,离开洛阳实在是可惜。
有的暗自庆幸,认为袁尚锋芒太盛,离开洛阳,对他们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还有的则在观望,他们不清楚袁尚此举的真正用意,也不敢轻易表态。
总之,袁尚的请辞,在洛阳城中,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