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舌战应众人

楚君轶事 月光映水 2136 字 23天前

杨发胜苦笑(维语):“啊?!闹了半天乡政府根本不知道,这不是开玩笑嘛!”

楚君坚定地表示(维语):“我们不能这样看待问题。修路首先需要我们自己有修路的意愿,同时,我们应持有这样的信念:即使乡政府不投资,我们也要修路。因为这条路是我们自己在使用,我们自己在受益。自己动手修路,是为全村带来福祉、为后代造福的伟大事业,是一项惠及千秋的功绩。山口村的子孙后代都会铭记我们的贡献。”

齐博说(维语):“修路是国家的事情,如果让村民掏钱,他们肯定不会答应的。”众人七嘴八舌,纷纷附和。

杨发胜表示(维语):“楚经理,这事我有经验,修路的事情我五年前就经历过一次。那时,县政府计划打通山口村、三棵树村和乌拉台村与216国道之间的道路,全长7.6公里。我们从规划审批、路线勘测、资金申请、施工准备、施工单位选择、施工合同签订、施工监管、工程验收,到后续的维护与管理,每一步都走过。但当时的勘测存在问题,路面离河道太近且位置偏低,加上后期维护不足,最终导致了现状。五年前这条路的投资大约是50万,而今物价飞涨,没有100万的投资,根本无法启动这样的项目。”

杨发胜所言确实属实,楚君也意识到自己的想法过于简单。他需要回过头去重新梳理工作思路,因此这件事只能改日再议。然而,思想工作是必须做通,于是说道(维语):“山口村是否修建道路,对我来说本无直接关系,修路与我的薪酬也不挂钩,我在其中没有任何私利。我之所以渴望修路,是因为我是一名党员,而这里在座的大多数人也是。我们党员应当始终铭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办实事、做好事。当我看到这条破旧的山路时,心中便想,如果能将这条公路修通,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让村民们出行更加便捷,促进村庄的经济发展,提高大家的生活质量,这是我作为一名党员的责任和使命。回顾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为了改善恶劣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摆脱水资源短缺的困境,他们不畏艰难,用双手和简单的工具,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了152座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在太行山间开凿出一条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将北部的漳河水引入林县。红旗渠的总长度足以连接广州和哈尔滨,与南京长江大桥一同被誉为‘新中国的两大奇迹’。既然他们能够完成如此伟大的工程,我们这里拥有三个村庄,1756名村民,公路里程却仅有7.6公里,为何我们就不能做到呢?”

小主,

楚君的话让众人汗颜,无言应对。

楚君接着说(维语):“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中,面临着资金、技术、人力等多方面的困难,但林县人民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最终完成了这一壮举。而我们山口村,虽然资源有限,但我们拥有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楚君的话语充满了激情和力量,仿佛一股暖流涌入了众人的心田。他们开始意识到,修路不仅仅是一项工程,更是一项关乎村庄未来发展的重大决策。

吐尼亚孜率先表态(维语):“楚经理,你说得对,我们不能总是等靠要,我们应该自己行动起来。修路的事情,我们应该组织村民开会,先组织村民进行义务劳动,清理路面,平整路基,为后续的施工做好准备。首先要思想上做通他们的工作,就楚行长现在做通我们村干部的工作一样。”

杨发胜也点头赞同(维语):“对,我们可以先行动起来,同时,我也会以村委会的名义向乡政府申请资金和技术支持,争取让这个项目早日落实。”

齐博犹豫半天,最后终于吐出心声(维语):“楚行长,光我们一个山口村远远不够,三个村里我们村人最少,而三棵树村、乌拉台村都是六七百口人,这事人必须拉上这两个村。可以因为水源和河边耕地,打架就打了几辈人了,我们几个村是世仇。这事只能是楚行长出面解决。”

买买提江(维语):“确实如此,这关乎三个村庄的共同利益,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发挥更大的力量。可恨的是,三棵树村的买买提主任根本不是个东西,人话根本听不懂。”

楚君立刻制止道:(维语):“别再说下去了,你这种说话方式对方要是听到了,怎么解决问题?”

众人沉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