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尕依提心中一直藏着一个极具前瞻性和胆识的宏伟构想。他计划对亚尔乡通往216国道的两公里乡道进行彻底的改扩建,将原本仅五米宽的两车道,拓宽为十二米宽的场镇大街。在这条一公里长的主街两侧,精心规划修建商品住房,底层两层作为商铺(巴扎),楼上则为舒适的住宅。如此一来,不仅能大幅提升乡道的通行能力,更将为亚尔乡注入新的经济活力。
216国道作为连接南北的重要交通干线,车流量巨大,商贸往来极为频繁。如果能够将亚尔乡的这段乡道精心打造成一个兼具交通与商业功能的场镇,不仅能为村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还能吸引周边地区的商户和游客纷至沓来,为整个乡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然而,这个计划的规模之大、难度之高,令人望而却步。初步估算,没有上千万的资金投入,这样的构想只能停留在脑海深处,难以付诸实践。
楚君年轻有为,充满朝气,既有大胆的想法,又有敢于付诸实践的魄力。他敢想敢干,做事雷厉风行,从不拖泥带水。而尕依提作为乡长,经验丰富,行事稳重,对亚尔乡的发展有着长远的规划和深刻的洞察。两人性格互补,合作默契,是亚尔乡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这个计划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实施起来难度极大。
尕依提深知,要实现这个计划,必须找到一个既有想法又有执行力的人来推动。他一直把楚君视为最佳人选。
尕依提抬起头,目光深邃而凝重地看着楚君,说:“楚乡长,你的心思我明白,修路对山口村、对亚尔乡的意义谁都清楚。可是乡财政非常紧张。修路是个吞金兽,资金投入大得吓人,不是想做就能做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吃了一口饭,接着说:“你修路,我全力支持,也会全力配合。不过,我得把乡里的实际情况给你讲清楚。乡政府账上现在只有两万元,其中一万四千元得发给乡干部工资,剩下的六千元加上农行捐的三万元,总共三万六千元。这三万六千元里,还得拿出三千元给周三元,让他组织木工、铁匠、泥瓦匠把乡中学的设施全部维修一下,不然学校就没办法正常运转了。剩下的三万三千元,得用来发乡中学三个月的工资,不然老师全跑了。你要是不信,一会儿咱们去会计那儿去看账。”
楚君听完,沉默了片刻。他深知尕依提所言不虚,乡里的财政状况确实捉襟见肘,每一笔开支都得精打细算。但他也清楚,修路对山口村的意义重大,村民们盼着这条路盼了很多年。如果就此放弃,不仅辜负了村民的期望,山口村的发展也会陷入困境。
楚君没想到,农行捐来的三万元,尕依提乡长真正用在学校设施改造的只有三千元,剩下的全被发了工资。捐款被这样使用,这让楚君很意外。但想想乡政府财政面临的处境,他只能无奈地沉默。他深叹一口气,说道:“尕依提乡长,我明白乡里的难处,也理解资金的紧张。但修路这件事不能再拖了,山口村的村民等不起。乌拉台村的艾尔肯老汉不是说了吗,下星期一他还要到乡政府来。我有个想法,现在我们先别去考虑修路资金的问题,那是后面的事,我们可以一步步解决。现在最紧要的是,山口村这条路是修还是不修?起码乡党委、乡政府得有个明确态度。”
尕依提心里冷笑一声,修路是大政方针,领导班子一行人谁敢反对?楚君还是太年轻、太天真。让他碰碰壁也好,让他见识一下世道的艰难!他颇具深意地一笑,说:“你说得很对。这样,下午上班,你就去找于书记,看看他是什么态度。他要是同意,那事情就好办了;他要是不同意,我再出面去做工作,这样也好有个回旋余地。”
杨益民在一旁点头附和:“尕依提乡长说得对。”
话说到这个份上,楚君也只好无奈地同意了。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楚君略显疲惫的脸上,却也掩盖不住他眼中那股执着的光芒。
下午一上班,楚君带着记事本,走向于江涛的办公室。于江涛的办公室门虚掩着,楚君轻轻敲了敲门,听到里面传来一声浑厚的“进来”,他深吸一口气,推门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