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即将蔓延的战火
“也不知道南方军区的撤离部队突围出来没有,昨天晚上,我们在桥上都可以看到玉泉县那边火光冲天,就连我们防线上的几支陆航部队都支援过去了。”
滩沙江中段,另一座没有布防的桥梁上,第926预备役步兵整编团团长黄天行双手背在身后,目光凝视着远方的玉泉县方向,对段成伟道。
黄天行负责指挥的这个整编团是在昨天从中部战区紧急调集过来的,人员构成相当复杂,几乎可以用“五花八门”来形容。
团内大多数是35岁以上的预备役士兵,其中不乏接近50岁者。
在接到动员令之前,他们早已远离军事训练,生活轨迹各不相同:有的在工厂从事体力劳动,有的在农田里辛勤劳作,还有的在城市中经营着自己的小生意。
由于长期脱离军事环境,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军事技能与现役军人存在较大差距,整体人员素质显得较为薄弱。
而且,这些预备役士兵的动员时间相对较晚,基本上是在第三次动员时才被征集过来的。
由于动员的仓促,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连基本的军事训练都没有完成。
在被紧急调集到前线之前,他们只是匆匆地换上了军装,领到了武器,便被塞进了运输车。
对于如何使用手中的武器,如何在战场上生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早已遗忘。
长期的安逸生活使他们忘记了原本的作战技巧,甚至有些士兵在训练时连枪械的基本拆装都磕磕绊绊,更别提复杂的战术动作了。
此外,团里的指挥军官大多也是预备役军官,这使得整个部队的行动显得混乱不堪,指挥不畅。
这些问题都让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大打折扣,甚至在一些老兵看来,这支部队更像是一个临时拼凑起来的“杂牌军”。
副团长段成伟缓步跟在黄天行身后,双手插在裤兜里,眼神也随着黄天行的视线望去,看着桥面上驶过的几辆军车,语气低沉地说道:“已经撤出来了,但是据陆航部队的人说,他们的伤亡很大。
“县里的感染者数量远远超出了预估,它们几乎占据了整个城区。”
“刚进城的时候,还一切正常。”
“两个混编装甲旅凭借强大的火力,直接凿穿了城内感染者的防线,成功开辟了一条通道。
“可敌人很快就反应过来,它们集中了优势兵力,绕过了南方军区的突击尖端,主要阻截我们突围部队的后排。”
黄天行的眉毛猛地一挑,脚步停顿了一下,这种典型的就是“穿插迂回”与“集中优势兵力阻截”相结合的战术。
然而,黄天行心中却满是疑惑。
要知道,这种战术明明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经过无数次战争的洗礼,耗费了成千上百年的时间才逐渐摸索出来的。
它凝聚了人类军事智慧的精华,是无数将领在实战中反复推敲、不断改进的结晶。
从古代的兵法典籍到近代的军事理论,这种战术一直是人类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对地形、敌情、兵力部署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量,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可如今,这种复杂的战术却出现在了感染者身上。
那些曾经被国家高层形容为低等、无组织的生物,如今却能够运用出如此高明的战术,这简直是不可思议。
“现在,南方军区的部队只剩下了不到20万人。这还只是初步统计的数据,实际的情况可能更糟。”段立伟继续说道。
黄天行脸色变幻,叹气道:“那他们还有多久到达这里?”
“还有不到一个小时。”段立伟蹲下身,轻轻抚去军靴上的雪花。
“工兵做好炸桥的准备了吗?”黄天行又道。
“在昨天的时候就做好了”,段立伟直起身子,用手指向桥梁的支柱,“整座桥梁安放了整整接近500公斤的TNT,只要南方军区的部队全部撤离,我们将会看到一场绚烂的烟花表演。”
“我宁愿看不到。”黄天行迈步继续向前,“这座桥梁修建的时候,花费了国家多少的心血。”
“这都是最好的结果了。”段立伟跟了上来,“跟临海市相比,这座桥梁,在它生命最后的时刻,还为南方军区的撤离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别说临海市,我听见这三个字,我就烦。”黄天行停在大桥前段的一处岗哨前,目光冷冽地盯着前方的江面,眉目间透着黑压压的阴沉。
段成伟站在他身旁,微微苦笑了一声,低下头。
确实,自己刚才的比喻确实有些不妥,临海市和这座桥梁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临海市已经成了一片废墟,可国内许多人对这座城市的怨念却依旧挥之不去,就连不少高层领导和军官也是一样。
“让炊事连将餐食送上来吧!”黄天行低头看了眼手腕上的手表。
段立伟有些疑惑地皱了皱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迅速抬起手腕,瞥了一眼手表,现在才中午11点27分,距离常规的午餐时间还早。
在平常,部队通常会在中午12点左右才开饭,这个时间点确实有些不寻常。
黄天行似乎看出了段立伟的困惑,他目光望向远方,神情严肃地解释道:“一会南方军区的大部队就要到了,到时候情况紧急,恐怕没有时间让部队停下来吃饭。我们必须提前解决这个问题。”
段立伟瞬间明白了黄天行的意图,他立刻反应过来,随手点了一名站在旁边的士兵,大声命令道:“你,去往后方,告诉炊事连,让他们马上把餐食送上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