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谋杀颙琰
颙琰等人在甘肃的一举一动,皆通过快马传递到乾隆的耳中。乾隆听闻这些消息后,心中甚为欣慰,对颙琰他们在甘肃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肯定。
由于颙琰等人在甘肃的卓越表现,乾隆决定派遣朝中重臣朱珪前往甘肃进行表彰。朱珪身兼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礼部侍郎等数职,在朝中威望极高。他字石君,为人清正廉洁,学问渊博,深受乾隆帝的信任。此次领命前往甘肃,朱珪深知责任重大,即刻快马加鞭,日夜兼程赶赴甘肃。
当朱珪抵达甘肃时,当地官员、百姓听闻是来表彰几位为甘肃做出巨大贡献的大人,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将场地围得水泄不通。朱珪站在搭建好的高台之上,身着朝服,神情庄重。他缓缓展开圣旨,高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闻甘肃之地,今年旱灾严重,民生维艰。颙琰皇子心怀苍生,不辞辛劳,亲赴灾区,悉心统筹赈灾事宜,其仁厚爱民之心,实乃皇室之楷模,朕心甚慰,特赐黄金千两,锦缎百匹,以彰其德。”
颙琰听闻,赶忙跪地谢恩。他神情谦逊而庄重,眼中透着对皇恩的感激以及对使命的担当。在他心中,这不仅是一份赏赐,更是对自己的鞭策,激励着他在日后的岁月中,要更加尽心尽力为百姓谋福祉。
接着,朱珪又道:“王杰、钱沣二位大人,辅佐皇子,殚精竭虑。于赈灾诸事,出谋划策,条理分明,监督有力,使赈济物资分毫皆用之于民,尽显忠君爱国之忱,各赏良田百亩,白银五百两,望二位再接再厉,为朝廷再建功勋。”
王杰与钱沣二人连忙伏地谢恩,脸上带着欣慰与自豪。他们在朝中多年,始终秉持着为官的操守与忠诚,此次得到皇帝的嘉奖,是对他们多年来兢兢业业工作的认可。他们深知,这荣誉不仅属于自己,更代表着一种责任,激励着他们在未来的仕途上,继续为朝廷、为百姓奉献自己的力量。
宣读完毕对王杰和钱沣的表彰,朱珪目光转向勒保,说道:“勒保身为陕甘总督,坐镇一方,在灾时全力配合,调度有方,为甘肃赈灾之顺利推进,立下汗马功劳。且平日治理陕甘,政绩斐然,朕心嘉许,特晋封一级,加太子少保衔,望尔秉持初心,保一方百姓安宁。”
勒保跪地叩首,心中满是感恩。他深知自己能有今日的荣耀,离不开皇帝的信任和皇子及诸位同僚的支持。他暗暗发誓,定不负皇恩,在未来的日子里,要更加用心治理陕甘,守护一方百姓的平安。
随后,朱珪命人在当地设宴,为几位受表彰者庆贺。宴上,众人欢声笑语,气氛热烈。当地百姓也纷纷送上自己的心意,有的提着自家种植的新鲜蔬果,有的拿着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表达对几位大人的感激之情。
颙琰、勒保、王杰、钱沣四人在这一片赞誉声中,更加坚定了为朝廷、为百姓效力的决心。他们深知,这一段在甘肃的经历,不仅仅是一次赈灾行动,更是他们人生中的宝贵财富,激励着他们在未来的为官之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而他们在甘肃的这段故事,也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当地百姓的口中代代相传,成为了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永远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激励着后人秉持仁爱之心,为国家和人民的福祉不懈努力。
甘肃赈灾结束,颙琰、朱珪、王杰、钱沣四人便踏上了回京之路。而此时的永瑆,心生一计,便找到了和珅商议如何让颙琰等人回不了京城,最起码不能让颙琰回到京城。
和珅一开始觉着事情太大,不敢应承。而经过永瑆不断撺掇和自己深思熟虑之后,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买通一名乾隆身边的秉笔太监,让这个太监伪造乾隆旨意,再偷取乾隆的天子剑,前去颙琰回京路上路过的咸阳等候。到时候以颙琰自比乾隆功绩、收买人心、欲篡夺皇位为由,假传圣旨让颙琰自裁。
和珅坐在太师椅上,眉头紧皱,望着永瑆那急切的神情,心中满是犹豫。“殿下啊,此事非同小可,假传圣旨,乃谋逆大罪,稍有差池,我们万劫不复啊!”和珅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几分担忧。
永瑆在厅中来回踱步,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狠厉:“和大人,您想想,若颙琰此番赈灾归来,必定在皇阿玛心中地位大增,日后这皇位……恐怕就没咱们什么事了。您在朝中树敌众多,若他登基,能有您好果子吃?”
和珅沉思片刻,微微点头:“话虽如此,可这风险实在太大。那秉笔太监靠得住吗?万一事情败露,我们如何收场?”
永瑆冷笑一声:“和大人,您在宫中经营多年,就没有几个能为您效死力的人?只要许以重金,再以性命相逼,量他不敢不从。至于事后,大不了杀人灭口便是。”
和珅心中一动,觉得永瑆所言并非全无道理。他轻抚着下巴,思索着其中的细节:“那这天子剑,乃是皇上御用之物,戒备森严,如何偷取?”
小主,
永瑆眼中闪过一丝狡黠:“这不难,我听闻内务府总管福全与您交情匪浅,只要他能在守卫上稍作安排,再买通几个看守的侍卫,偷取天子剑并非难事。”
和珅微微皱眉,思考着其中的可行性:“福全那边,我倒是可以去试探一二。只是这假传圣旨,内容一定要斟酌好,不能让人看出破绽。”
永瑆连忙说道:“这圣旨内容,就说颙琰在甘肃赈灾期间,私自挪用赈济物资,收买人心,意图谋反。皇阿玛最恨的就是有人觊觎皇位,如此一来,颙琰便是有一百张嘴也说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