颙琰看着远去的贼人,心中暗暗庆幸。他转过身,对着刘墉、甄平以及其他护卫感激地说道:“今日多亏了各位,若不是你们奋勇抵抗,我等恐怕都要遭了贼人毒手。”众人纷纷表示这是职责所在。
刘墉看着那具死去的宣旨太监的尸体,眉头紧皱,说道:“看来此事背后定有主谋,这太监临死前欲言又止,提到了‘和’字,难道是和珅?”众人听后,皆是心中一凛,觉得此事越发复杂起来。
颙琰沉思片刻后说道:“不管幕后主谋是谁,此事定要查个水落石出。刘大人,还请您与我一同速速赶回京城,将此事禀明皇阿玛。”刘墉点头称是,于是众人收拾一番,继续踏上回京的路途。一路上,众人皆警惕万分,生怕再遭遇什么不测。
两个太监都死了,人证皆无,只剩下一道假圣旨。即便猜到与和珅有关系,却也死无对证了。无奈,我们一行人只好回京复命。
一行人离开山谷战场,向着京城方向赶路。一路上众人虽警惕万分,但并未再遇什么意外。只是那死去太监未说完的“和”字,如阴云般笼罩在众人心中,让气氛显得格外凝重。
小主,
这天,当众人来到山西大同,路过恒山时,颙琰看着那巍峨耸立的山峰,突然说道:“各位师傅,学生想去拜山。一来,愿保佑我大清江山永固;二来,祈愿护佑我们接下来回京路上平安顺遂;三来,也去去咱们身上这晦气。”朱珪、刘墉等人听后,略一思索,皆觉得这事儿可行。一来颙琰身为皇子,有此祈愿合乎情理;二来在这紧张的局势下,适当的停歇与祈福也能舒缓众人的神经。于是,大伙便改变行程,向着恒山而去。
行至恒山脚下,抬头望去,只见山势陡峭,云雾缭绕,庙宇楼阁在山林间若隐若现。颙琰不禁感叹:“此山如此雄伟,难怪被誉为北岳,想必定有神灵庇佑。”刘墉在旁附和道:“殿下所言极是,恒山自古便是圣地,承载着无数人的祈愿,想必今日殿下诚心参拜,定能如愿。”
众人沿着蜿蜒的山路缓缓而上,山路两旁古木参天,偶尔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更添几分幽静。走了一阵,便来到了一座名为“真武庙”的庙宇前。庙门古朴厚重,上方悬挂着一块牌匾,上书“威镇恒山”四个大字。颙琰整了整衣冠,率先踏入庙中。
庙内香烟袅袅,一尊真武大帝的神像威严地端坐在神龛之上,目光炯炯,仿佛俯瞰着世间万物。颙琰恭敬地走上前去,拿起香烛,点燃后深深鞠躬,心中默默祈祷着大清国运昌盛、众人平安。拜完之后,颙琰转身看向刘墉,问道:“刘大人,你说这真武大帝在民间素有护国佑民之说,这其中可有什么典故?”
刘墉略微思索,说道:“殿下,相传真武大帝乃北方之神,法力无边。在古时,天下大乱,妖魔横行,真武大帝下凡降妖除魔,护佑百姓。百姓感其恩德,便立庙供奉,祈求他能永保世间太平。咱们大清自开国以来,历经风雨,真武大帝想必也一直在庇佑着我朝。”
颙琰微微点头,又问:“那依刘大人之见,我大清如今内忧外患,真能凭借这神灵庇佑化解危机吗?”刘墉看着颙琰,神情严肃地说:“殿下,神灵庇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朝上下齐心协力,励精图治。就如这恒山,虽有神灵坐镇,但若无人修缮庙宇、维护山路,又怎能让四方信徒前来参拜,感受其威严呢?”
颙琰听后,陷入沉思。一旁的朱珪见状,上前说道:“刘大人所言极是,殿下。如今我朝虽面临诸多困难,但只要咱们君臣一心,以民为本,定能化解危机,再创盛世。这参拜神灵,更多的是为了坚定咱们的信念,鼓舞士气。”颙琰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说:“两位大人说得对,本王定当牢记于心。”
离开真武庙后,众人继续前行。又走了许久,来到了一座名为“悬空寺”的奇特庙宇前。这座寺庙仿佛凭空悬于山崖之上,依靠着几根纤细的木柱支撑,却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颙琰看着这不可思议的建筑,惊叹道:“如此奇景,真乃鬼斧神工!这悬空寺又是因何而建呢?”
钱沣上前一步,说道:“殿下,这悬空寺始建于北魏时期,当时佛教盛行,为了弘扬佛法,便在这悬崖绝壁之上修建了此寺。它集佛、道、儒三教于一体,体现了古人兼容并包的胸怀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颙琰走进寺内,只见殿宇楼阁错落有致,各种佛像、神像栩栩如生。在一处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的殿堂里,颙琰停下脚步,问王杰:“王杰,你说这佛教讲究慈悲为怀,普度众生,那与我大清治国之道可有相通之处?”
王杰躬身答道:“殿下,佛教的慈悲与普度,与我大清以民为本的理念确有相通之处。治国如修行,需心怀百姓,关爱众生。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这就如同佛教所说的‘众生皆苦,度人度己’,咱们大清若能让百姓脱离困苦,便是为国家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