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协助朱珪

乾隆五十七年八月,一场藏边战事终于落下帷幕。广袤的藏边大地,在经历了一番动荡后,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宁静。然而,紫禁城的朝堂之上,却如暴风雨来临前的海面,看似平静,实则暗潮汹涌。

这一日,早朝钟声悠扬响起,文武百官身着朝服,神色各异,依次步入太和殿。乾隆皇帝端坐在高大的龙椅之上,苍老的目光威严地扫视着殿下群臣。他的面容虽带着几分疲惫,但眼神中依旧透着睿智与洞察一切的犀利。

“众爱卿平身吧。”乾隆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

而此时的朱珪朱石君,站在文官队列之中,脊背却挺得笔直,一双沉稳的眼睛透着坚毅与果敢。藏边战事虽已结束,可他心中却并未轻松。此次战事,暴露出不少官员的失职与腐败,而这些官员中,不乏与和珅勾结之人。朱珪等人心中早有打算,要将那些官员的罪行大白于天下。今日,朱珪就是要借着藏边之事,独自向这些蠹虫展开弹劾。

“启奏陛下,臣有本!”朱珪率先出列,恭敬地向乾隆行礼。朱珪一向很少在朝堂之上参奏他人,今天的行为颇为意外,乾隆也很好奇。

“朱爱卿有何事要奏呀?”乾隆温和地看着朱石君问道。

“陛下,藏边战事虽已平定,但其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却不容忽视呀陛下。”朱珪神色凝重,声音洪亮地继续说道:“臣与诸多大人调查发现,许多官员在藏边事务上玩忽职守、贪污腐败、中饱私囊,致使战事期间我军多次陷入被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臣今日不得不奏呀皇上!”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官员们交头接耳,有的面露惊慌,有的则故作镇定。这时的和珅站在一旁,脸上闪过一丝的不悦,但很快又恢复了那副和善的笑容。

“朱大人,俗话说‘饭可以乱吃,话可不能乱说’。这藏边之事,错综复杂,你仅凭一己之见,就如此断定众多官员的清白,可有什么依据吗?”和珅迈着方步,缓缓走到朱珪面前,语气看似平和,却暗藏锋芒。

“和大人,我朱珪向来做事严谨,倘若没有依据,岂敢在这朝堂之上信口开河?”朱珪毫不畏惧地直视着和珅的眼睛,从袖中拿出一沓卷宗,“这便是我收集到的依据,上面详细记录了那些官员的失职与腐败行为,其中不乏有与和大人关系密切之人!”

和珅脸色微微一变,心中暗自恼怒。他没想到一向温文尔雅、规规矩矩的朱珪竟敢如此——在朝堂之上公然将矛头指向了他。但和珅毕竟深知朱珪没有刘墉那两下子,很快便镇定下来。

“陛下,朱大人此举,分明是借藏边之事,排除异己。这些依据,不足以成为依据,以此来打压朝中大臣。还望陛下明察,”和珅转身向乾隆躬身,带着满脸的委屈说道。

乾隆眉头微皱,他深知和珅与朱珪等人之间水火不容,也知道朱珪不会弄虚作假。但藏边之事关系重大,若真有官员腐败失职,他是绝不能姑息的。

“朱爱卿,和珅所言,你作何解释?”乾隆问道。

“陛下,这些证据,皆是臣与其它几个大人经过多方查证,反复核实得来,绝无半点虚假。还请陛下派人彻查,若有不实,臣甘愿领罪。”朱珪坚定地说道,眼神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乾隆沉思片刻说道:“此事关乎重大,朕自会派人彻查。但若查证属实,相关官员定要严惩不贷。”

朱珪心中一喜,他知道,只要乾隆愿意彻查,那些腐败官员便难以逃脱罪责。而和珅,也必将或多或少受到牵连。和珅则心中暗恨,他决心要想办法打压朱珪,让他在这件事上身败名裂。

退朝之后,和珅回到府中,坐在书房里,脸色阴沉得可怕。他的幕僚们围在一旁,小心翼翼地看着他。

“和大人,朱珪此次如此大胆,公然弹劾与我们有关的官员,我们该如何应对?”一位幕僚小心翼翼地问道。

“哼,朱珪这匹夫,竟敢跟我作对,看我怎么整治整治他。”和珅咬牙切齿地说道,“你们都给我想办法,一定要找到朱珪的把柄,让他在皇上面前颜面扫地。”

和珅的那些幕僚们纷纷点头称是,各自开始出谋划策。而另一边,朱珪也回到家中,他深知不是和珅的对手,也深知和珅不会善罢甘休。接下来的日子,他恐怕会更加艰难。但他心中秉持着正义,却丝毫不畏惧和珅的报复。

而刘墉今天在朝堂上看到朱珪的奏事过程,深知朱珪不是和珅的对手,很是为他担心。回到家中即刻差人把我、甄平和张成唤来。

“来人,去把张成、甄平和刘安叫来。”刘墉吩咐道。不一会儿,张成和甄平及我来到刘墉的书房。

“老爷,您有什么吩咐?”张成问道。

“你张成去密切关注和珅那边的动静,看看他有什么动作。另外,甄平继续收集和珅及其党羽的罪行的依据,不可有丝毫懈怠。”刘墉严肃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