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亲王沉默良久,脸色阴晴不定,最终说道:“既然如此,那就罢了,此事咱们暂且不提。来来来,饮酒!”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遗憾。
我在一旁看得是懵懵懂懂,听得是云里雾里。心中暗想这刘墉真是走了桃花运,怎么这等好事都能找上他?也难怪,人家刘墉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我若有他一半的能耐,岂不也能好事成双!唉~人比人真是气死人呀!我在心里暗自嘀咕着,脸上露出羡慕又无奈的神情。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刘墉站起身来向履亲王请辞。履亲王见亲事难成,也就不再挽留刘墉。我们二人赶忙匆匆走出王府。
然而,刘墉与勤格格之事不知怎的就传到了乾隆和太后耳中。
乾隆听闻此事,心中好奇不已。早朝之后,乾隆专门留下刘统勋,询问起关于刘墉与勤格格的事情。
“刘爱卿,听闻你家刘墉与履亲王家的格格有些纠葛,可有此事?”乾隆站在御阶前,目光审视地看向刘统勋。他的眼神犀利而威严,仿佛要将刘统勋的内心看穿。
刘统勋惶恐跪地,额头上冒出细密的汗珠,说道:“回皇上,犬子鲁莽,不知深浅,还望皇上恕罪。”他的声音颤抖着,充满了惶恐和不安。
乾隆却笑道:“朕倒觉得有趣,刘墉这小子,总是能惹出些事端来。”他的笑容中带着几分玩味和好奇。
太后在后宫也得知了此事,心中颇为担忧。她差人将乾隆叫到慈宁宫说道:“皇儿啊,刘墉与勤儿这事儿可得处理妥当,莫要伤了履亲王与刘家的和气。”太后的声音温和而慈祥,但又带着一丝忧虑。
乾隆点头应道:“母后放心,儿臣自有分寸。”乾隆的话语让太后稍稍有些安心。
几日之后,乾隆召见刘统勋和刘墉父子。刘墉和刘统勋诚惶诚恐地来到养心殿,只见太后与乾隆同时在此。二人见此情景,赶紧向太后和乾隆请安。
“刘墉,你与勤格格之事,朕已有所耳闻。”乾隆坐在御座上,神色严肃地说道。
刘墉跪地带着惶恐和自责的声音说道:“皇上,草民罪该万死。”
乾隆的语气稍稍缓和了一下说道:“起来说话,朕和太后倒想听听你心中所想。”
刘墉起身,恭敬地说道:“皇上、太后,草民对勤格格绝无冒犯之意,只是草民已有妻室,且与妻子感情深厚。再者若与勤格格成婚,恐怕会委屈了格格,这婚事实在难以从命。草民深知此事可能冒犯皇家威严,但草民不愿做背信弃义之人。”这时的刘墉倒是坚定而诚恳,眼神中充满了真诚。
乾隆微微点头,眼中流露出一丝赞赏,说道:“你能如实相告,也算诚实。但此事关乎皇家颜面,不可草率处理。”
就在此时,有小太监前来禀报说勤格格主动求见乾隆和太后。
其实乾隆也心中没底,正在犹豫不决该如何处理这件事时,这位姑奶奶却找上门来了。乾隆看了刘墉一眼说道:“让她进来吧。”乾隆也感到一丝无奈和惋惜。
只见勤格格亭亭玉立。眉如远黛,似春日青山含黛色;双眸明澈,仿若星子于秋水流盼生情。面若桃花绽放,粉腮带羞,朱唇不点而红,恰似樱桃初熟。身姿婀娜,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却又透着大方之态。面容浅笑嫣然,温和从容,或静立凝思,气质自华,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家闺秀风范。美人啊,虽与单莹不同,但又各有千秋。我在殿外看得直流口水,眼睛都直了,心中不禁感叹这勤格格真是美若天仙。
这勤格格走进殿中盈盈下拜,说道:“皇上,太后,此事皆因我而起,刘墉乃正人君子,不但不愿负他的妻子,还能顾及我的感受,真是难得的好君子,还望皇上和太后莫要为难于他。”她的声音清脆动听,如黄莺出谷。
乾隆和太后对视一眼,心中对勤格格的大度和明理颇为赞赏。
太后说道:“不愧为我们皇家女子,这孩子倒是通情达理。难得难得!”太后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秀发飘飘似柳杨,双眸剪水韵含光。琼鼻秀挺樱唇俏,浅笑盈盈动我肠。”养心殿内在议论刘墉与勤格格之事,我在外面闲着无事,刚才偷眼看见了勤格格的美貌,不由得哼出了几句打油诗。正在琢磨诗叫什么名字时,身后传来一句“这首《赞美人》的打油诗不错嘛!”哈哈哈哈。我赶忙回头一看,是履亲王一边走一边大笑着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