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两烦亲王

庵主妙玉正于佛堂之中诵经,听闻我们前来,起身相迎。待看清妙玉面容,我等不禁暗暗称奇。只见她:

缁衣难掩玉容娇,秀目含星韵自饶。

静对青灯修慧性,莲姿逸韵世尘飘。

这庵主当真生得一副倾国倾城之貌,在这深山古庵之中,宛如一朵盛开的幽兰,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我不敢有丝毫怠慢,赶忙递上和硕诚亲王的书信。妙玉接过书信,展开细读,随后,轻轻抬起头,目光中透着一丝疑惑与关切:“阿弥陀佛!却原来尔等是刘墉刘崇如和曹公子的亲人,是贫尼怠慢了,贫尼法名妙玉,得罪各位了。”说罢,她微微顿了顿,又问道:“那曹公子现在何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赶忙回答道:“曹公子在十四爷胤禵府上做客卿呢。”

妙玉微微点头:“即便如此,我且收下代玉妹妹了,谁叫我们都有个‘玉’字呢。”言罢,妙玉唤来小尼姑奉茶。我们接过茶盏,轻抿一口,只觉茶香四溢,沁人心脾。随后,我们留下二百两布施,向妙玉辞行,回了刘府。

谢天谢地,林代玉姑娘总算有了个安身之所。此事暂告一段落,可我心中却清楚,这不过是平静湖面泛起的一丝涟漪,更大的风浪或许还在后面。

和硕诚亲王,康熙爷的第二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秘,他的一生可谓波澜起伏。生于康熙五十五年五月十六日,其母为穆嫔陈氏。康熙六十一年驾崩之时,胤秘年仅七岁,尚是懵懂孩童。雍正五年,其母穆嫔陈氏离世,年幼的他早早失去了母爱,正当他在这深宫中独自面对风雨之时,是雍正爷夫妇将其抚养成人。

在雍正九年四月初一日享太庙时,雍正爷命胤秘前往行礼。雍正十一年正月初九日,雍正爷封其为亲王,二月初七日,胤秘正式被封为和硕诚亲王。自此,他在这波谲云诡的皇室斗争中逐渐站稳脚跟。

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二日,乾隆帝开始考虑胤秘的册封典礼等事宜,并追封其生母为皇祖穆嫔。乾隆元年二月,胤秘因雍和宫管人疏纵一事受罚,这一小小的挫折并未影响他在乾隆朝的地位。乾隆二年,他多次参与祭祀行礼活动,闰九月,府邸落成,可谓风光无限。乾隆四年正月初二日,在乾清宫赐宴时,胤秘为乾隆赋柏梁体诗,获乾隆赞赏,同年二月,奉命管理粘杆处。此后多年,胤秘凭借着自己的才华与智慧,多次奉命参加祭祀等重要活动,并担任镶白旗蒙古都统、正白旗满洲都统、御书处管理、宗人府事务管理、玉牒馆总裁等重要职务,成为乾隆皇帝最为信任、最为得力的小叔叔。

那么,这位王爷与妙玉之间,究竟有着怎样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往呢?

胤秘年少时,一次偶然的机缘巧合,他随家人前往西山游玩。山间景色宜人,绿树成荫,繁花似锦,胤秘被这自然之美深深吸引,不知不觉间,竟与众人走散,误打误撞地走进了那座碧云庵。

彼时,妙玉还是个初入庵中的小尼姑,年纪尚轻,虽身着缁衣,却难掩那与生俱来的灵秀之气。她面容清秀,眉眼间透着一股聪慧与宁静。当时,妙玉正在庵中庭院清扫,胤秘踏入庵门的那一刻,妙玉抬眸望去,两人的目光交汇。妙玉那清澈的眼眸仿若能看穿人心,胤秘望着她,心中竟泛起一丝别样的涟漪,一时间,竟怔在原地,不知所措。

自那日后,胤秘心中时常念起妙玉,那一抹倩影如同一颗种子,在他心底生根发芽。此后,他常常借着礼佛之名,前往碧云庵走动。妙玉亦渐渐知晓了他的身份,初始时,尚有几分拘谨,但胤秘毫无王爷架子,他与妙玉谈诗论经,妙玉本就才情出众,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皆有深入研究。胤秘带来的外界见闻与妙玉心中的才情智慧相互碰撞,一来二去,二人竟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己。

然而,时光流转,岁月无情。胤秘渐至成年,皇室的规矩与责任如同一座座沉重的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身为王爷,需承担起诸多朝廷事务,参与各种政治活动,不得不减少前往碧云庵的次数。而妙玉在庵中日夜诵经修行,青灯古佛相伴,可心中亦未曾忘却与胤秘的情谊。那份情感,如同被尘封在心底的美酒,愈发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