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二次还乡

刘墉看着父亲的回信,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自己即将踏上的,不仅是回山东老家的路,更是一条充满未知与危险的暗访之路。但事已至此,他唯有鼓起勇气,去迎接那未知的挑战,为了大清,也为了家人的安危。

于是,刘墉把京城府宅的事儿安排妥当,留下张成在府上主事,并嘱咐张成,如果遇到大事儿,就和勤格格一起商量,前去求助履亲王爷。

这一日,收拾好行囊,刘墉和我一起骑马离开了北京。至于那个方聚贤,他会时刻出现在我们哥俩的身边,倒也不用管他。

却说我与刘墉并肩而行,刚踏出正阳门,正欲转向东南方向的崇文门而去。忽然,前方窜出两三个人,截住了我们的去路。其中一人,身着官服,面容带着几分谄媚,只见他疾步上前,对着我们躬身抱拳行礼,朗声道:“这不是刘公子和刘侍卫么?下官在此有礼了!”言罢,便作势撩起衣摆,欲下跪行那大礼。

刘墉见状,赶忙敏捷地跳下马,双手稳稳地搀扶住那人,“不敢!请问足下是……?”刘墉目光中带着一丝疑惑与探究。

那人顺势起身,又毕恭毕敬地鞠了一躬,脸上堆满讨好的笑容,说道:“刘公子真是贵人多忘事,在下曾是长治县县令赵国治呀!昔日有幸与公子有过交集。”

“哎呀!原来是长治县令赵兄,刘墉真是失礼了!罪过罪过,赵兄这是……”刘墉言辞间满是歉意与客套。

“说起来在下还要好好感谢刘公子呢。”这位赵同知微微扬起下巴,神色间满是得意,“这不,皇上传下旨意,说在下因救助过刘公子,且为官还算清廉,特擢升在下为五品宣抚使司同知,现今正在等待候补。”说到此处,他眼神中闪过一丝自得,“不知刘公子今日这是要去往何处?不如我做东,请刘公子到全聚德好好品尝一番那闻名京城的烤鸭,也算是略表在下的感激之情。”

刘墉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却毫不犹豫地婉言谢绝了他的邀请,“赵兄好意,刘墉心领了,只是当下有急事需赶往山东处理,片刻都耽误不得。”说罢,便与他拱手作别。待与那人拉开一段距离后,我忍不住好奇地询问刘墉缘由。刘墉微微皱了皱眉头,眼神中带着一丝不屑,缓缓说道:“此人乃是个趋炎附势之徒,惯会攀附富贵,左右逢源、见风使舵。与这样的人深交,恐惹来无端是非,不结交也罢。”言罢,刘墉一抖缰绳,加快了前行的速度,我也赶忙跟上,只留下身后那赵同知,望着我们远去的背影,一脸的悻悻然。

我和刘墉出了崇文门,再向南出广宁门进入了直隶地界儿。不一日我们便到了景州城南的南留智这个地方。看到天色已晚,便找了一家客栈住下。定好房间,放下行囊,让小二把马匹拴好喂上草料,我和刘墉要了几样小菜一壶酒对饮起来。

南留智坐落在景州城南三十里之处,北接景州,南邻德州,恰好处于安德驿与东光驿之间,距二者均为三十里的路程。这里可是北京去往南京的驿道上极为关键的一个节点。

南留智归属于景州的南留智庙地方,统辖着周边八个村庄,留智庙、梁家庄、老庄、南留智以及南留智新街等都在其管辖范围内。

因着处于交通要道的特殊位置,南留智每日都热闹非凡。来来往往的旅人,无论是骑着马的行商,还是坐着马车的官差,亦或是徒步的书生,行至此处,往往都会选择在此歇脚留宿。每到傍晚,夕阳余晖洒在街边的客栈、饭馆招牌上,店内灯火通明,小二们热情地招呼着客人。客栈里,床铺被整理得干干净净,为疲惫的旅人提供一夜好眠;饭馆中,飘出阵阵饭菜的香气,那刚出炉的烧饼、炖煮得香浓的热汤,慰藉着旅人们的辘辘饥肠,呈现着一片繁荣景象。

我和刘墉在吃酒期间,也不忘与小二打听了这里的风土人情、百姓生活状况及这里的粮食收成情况。听闻,这里人的幸福指数还是很高的。

吃饱喝足,我和刘墉又走到街上逛了一番,看到的情景和听到的基本一致。我们二人回到房间把所见所闻一一记录下来,宽衣睡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就这样,我们哥俩东打听打听,西问问的走走停停,这天来到了德州府地界儿,我们刚刚找好一家客栈,就见一人上前说道:“二位可是姓刘?”我们点头称是。

那人又说道:“有人让我告诉你们,让你们前去恩泉行宫留宿。从这儿往前走不到二百步左拐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