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那就——”乾隆一时想不起来如何安置。
“陛下,可将其一干人等,规制到福建水师听调,福建水师乃护卫我东南沿海周全之兵力,正好缺人,派往前去。”兵部侍郎刘炳田出班奏道。
“嗯!甚好甚好!那就任命安顺为副将,着手下人等择日率其水军前往福建听调。”乾隆很高兴地说道。
嘿!这安顺,一下子就成了二品武官。这他们升的也太快了吧,简直是人比人气死人。
当乾隆问道谢玲儿家中还有何人时,谢玲儿表示已无亲人。可不是嘛,她三岁父母被害,老尼姑将其养大,她哪里知道还有什么亲人,现在知道的也就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一个什么表哥付钰。
乾隆听了也十分感慨,下旨封谢玲儿为义女,以彰显乾隆对忠君不二臣子们的态度,并且暂住刘府,与勤格格做个伴。这下好了,刘府一府仨格格:霞儿格格单莹、勤儿格格、又一个玲儿格格谢玲儿。
小主,
刘府这下可出了名了,京城大小官员没人不知道刘统勋家仨格格的事儿。
退朝之后,我和刘墉带着玲儿姑娘回到家中,刚一进门便看到了熟悉的亲人们,我们的妻子儿女们围上前来,眼中满是关切与思念,各个嘘寒问暖。我和刘墉首先拜见了父母,讲述了我们这两年的危险经历,介绍了谢石基一家的悲惨遭遇,老夫人心疼地拉着谢玲儿手不住地安慰着玲姑娘。
当我们看到孩子们时,两年多时间的不见,孩子们都长高了好多,尤其男孩子们,都成了半大小伙,那个头都快赶上我和刘墉了。我们看着孩子们,心想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无论多苦多累也值了。
晚饭毕,在我的房间里,勤格格认真地检查了我全身每一个部位,生怕我缺了什么东西,然后,害怕地哭了起来。至于刘墉两口子有没有这样,我却不得而知。
无论怎样,一家人还是沉浸在团聚的喜悦之中……
次日清晨,我和格格向刘统勋夫妇请了安,告诉他们要和孩子们去探望我的老丈人履亲王,刘统勋说:“去吧,履亲王最近身体不是太好,有必要可以多呆两天,好好陪陪他老人家,让他也享受享受这天伦之乐!”
从我娶格格开始,大伙可能都没看到过履亲王有儿孙,只是我和格格带着孩子去看履亲王,让他老人家享受一下天伦之乐。难道履亲王没有儿孙?
咱以前粗略地讲过关于履亲王的事儿,今天就讲细一点。
履亲王于康熙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爱新觉罗·胤祹出生于紫禁城,他的生母是定嫔万琉哈氏。
康熙四十八年三月,胤祹与胤禟一同被封为固山贝子。自那之后,康熙五十年起,他常常跟随康熙皇帝巡各地。
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十三日,仁宪皇太后去世,胤祹被任命署理内务府总管事。到了康熙五十七年三月初三日,皇太后过世满百日,丧事告毕,康熙谕令:“今大事已毕,十二阿哥停止署理内务府总管事。”同年十月,康熙命允祹管理正白旗旗务,同时兼管蒙古、汉军正白旗之事。
康熙五十九年,胤祹因“曾经理三衙门事务井井有条”以及“办理梓宫事务甚为效力”,被雍正帝谕封为郡王。
雍正二年,宗人府弹劾胤祹,称其“治事不能敬谨”,于是胤祹从多罗郡王降为固山贝子,后来又降为奉国镇国公、奉恩辅国公。直到雍正八年五月,胤祹恢复多罗履郡王爵,不久后胤祹晋封为和硕履亲王。
乾隆继位后,被委以管理礼部事宜,乾隆还晋封其母为皇祖太妃,并许胤祹过府与允祹一起生活。
乾隆三年正月二十二日,内阁谕旨评价胤祹:“履亲王自管理礼部以来,恪慎周详,实心任事。”此后,胤祹专门管理宗人府事务。
乾隆四年起,每年祭天、享太庙、朝日、祀月、祭社稷、祭先农,都由胤祹恭代皇帝前往行礼。乾隆六年,乾隆帝出巡出京,留胤祹在京总理事务。
乾隆十四年,65岁的胤祹奉命担任“会典馆”总裁。
乾隆十五年,胤祹最后一个儿子弘昆病逝,这对他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此后,和硕履亲王再无子嗣。
我们只能时不时地带着孩子过去探望他老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