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共同进京

“是啊,有这样的官员,是我们安徽的福气!”一位年轻人附和道。

“那些作弊的人就该受到严惩,不能让他们坏了科举的风气!”一位书生义愤填膺地说道。

刘墉在这次事件后,更加坚定了整顿科举考场纪律的决心。他深知,只有保证科举的公平公正,才能为朝廷选拔出真正的有用之才。

接下来的日子里,刘墉又制定了一系列更加严格的科举考试制度和防范作弊的措施。他要求在今后的考试中,加强对考场监考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定期对他们进行品德和职责的教育,让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增加巡查的次数,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出现问题的角落。同时对考生的身份进行更加严格的核实,确保每一个参加乡试的人都是名副其实的学子。

在刘墉的努力下,安徽的科举考试环境逐渐变得清明,为朝廷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那些真正有才华、有学问、有品德的学子得以脱颖而出,为大清的繁荣和发展献出了一份力量。

而那些企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功名的人,也在刘墉大人的威严下望而却步。他们深知,在刘墉大人的眼皮底下,任何作弊的行为都将无处遁形,受到严厉的惩处。

这一年的春天,对于安徽的科举来说,是一个转折点。曾经被阴霾笼罩的考场,如今迎来了公正的阳光。而刘墉的大名,也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安徽学子的心中,成为了他们追求学问、坚守正义的榜样。

时光飞逝,乾隆二十二年夏。刘墉接到了乾隆诏书,要求刘墉回京述职。翌日,我、刘墉、付钰以及我们的妻儿老小,早早地便聚集在安徽巡抚衙门口准备回京。

刘墉身着整洁的官服,那官服上的刺绣精致而华丽,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他身姿挺拔,如同一棵苍松傲立在人群之中。目光坚定而温和,仿佛能包容一切,却又能洞察一切。他的身旁,是即将与他一同踏上回京之路的二十名护卫,个个精神抖擞,整装待发。他们身着统一的服饰,手持兵器,身姿矫健,展现出威武之姿。

我和付钰站在人群中,心情如同波涛汹涌的大海,难以平静。回想起在安徽的这些日子,我们跟随刘墉大人经历了风风雨雨,有过欢笑,也有过烦恼。如今即将离开这片土地,心中又有不舍。

“此番回京,不知前路如何,但我等定当尽职尽责,不负皇恩。”刘墉的声音沉稳有力,虽然不大,传入每个人的耳中,都能激起勇气。

我们纷纷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齐声回应道:“愿随大人回京,肝脑涂地,在所不惜!”

与此同时,一旁即将赴京赶考的举子们也个个意气风发,也要跟随我们一同进京赴考。他们身着崭新的长衫,头戴小帽,怀揣着梦想与希望,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此次进京赶考,定要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一位年轻的举子激动地说道,他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是啊,我们寒窗苦读多年,就盼着这一天。”另一位举子附和着,手中紧紧握着书籍,仿佛那是通向成功的钥匙。

他们的心情如同燃烧的火焰,炽热而明亮,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期待。

刘墉大人看着这些充满朝气的举子们,鼓励道:“诸位学子,此次赴京,乃是展现你们才华之时。望你们秉持公正之心,发挥所学,为国家效力。切不可有丝毫懈怠,更不能为了功名而丧失了道德与良心。”

举子们齐声应道:“多谢大人教诲,我等定当努力!”他们的声音整齐而洪亮,充满了决心和勇气。

此时,人群中的妻儿老小们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

“夫君,此去京城,定要照顾好自己,我和孩子在家等你归来。”一位妻子拉着丈夫的手,眼中满是不舍与期待,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父亲,您放心去吧,孩儿定会努力读书,将来像您一样为国家做贡献。”一个孩子仰着头,眼中闪烁着崇拜的光芒,紧紧抱住父亲的大腿。

而我,看着眼前的这一幕幕,心中感慨万千。想起自己在安徽的点点滴滴,有过汗水,有过欢笑,也有过泪水。如今即将离开,虽有不舍,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期待。

付钰在我身旁,也是心情澎湃。“兄弟,这次回京,不知道我们又会有何变故?”他拍了拍我的肩膀说道,眼中尽是兴奋。

我重重地点了点头:“是啊,但愿我们能安安稳稳,不会有大的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