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刘墉跟随着乾隆帝,一步一步,缓缓前行。沉重的步伐,承载着无尽的哀伤。一路上,哭声不断,那是百姓对太后的不舍,也是我们对这位慈祥长辈的深切缅怀。
小主,
太后葬礼结束后,我和刘墉回到家中,却沉浸悲痛的氛围中无法自拔。太后的音容笑貌仿佛还在眼前,而这宫中的一场巨变,也让我对世事无常有了更深的感触 。
失去太后的悲伤还没有完全过去。在江苏学政负责江南各地乡试正考官的内阁学士刘墉,又办了一个让人诟病大案,而这个案子又给刘墉在文人雅士之中的名声增添了不少污点。
事情的缘由是由《一柱楼诗集》案子引起的。案件起因:东台县监生蔡嘉树因与徐怀祖之子徐食田的财产纠纷,欲报复徐食田,便首告徐家藏有徐述夔所着的禁书《一柱楼诗》,称其中“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等诗句为“非常悖逆之词”,将徐食田告到东台县大堂。
东台县县衙大堂上气氛紧张压抑,监生蔡嘉树一脸得意的站在大堂之上,高声叫嚷:“太爷,他家藏有大逆不道之书!就是那已死徐述夔的《一柱楼诗集》里面有“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的悖逆诗句,那分明就是反诗!”
一旁的徐食田听后一脸恐慌,急切的辩解:“青天大老爷,冤枉啊!这不过是寻常土地纠纷,怎么扯到反诗上来了!”
东台知县坐在堂上,眉头紧皱,面露难色,最终还是下令:“什么?你们徐家竟有这等事?来人,先将徐公子暂押,快把那诗集呈上来!”
徐食田被押走时,仍在大喊“冤枉”,可这大堂之上,他的声音显得如此微弱。
与此同时,徐怀祖正在自家书房伏案读书。书房里,墨香萦绕,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本是宁静的一方天地。突然,管家神色慌张,声音颤抖地冲了进来:“老爷,大事不好!少爷他……他因土地纠纷被县衙扣押,还牵扯出老太爷的一本什么《一柱楼诗集》,说是有反诗。”
徐怀祖猛地站起身,神色瞬间慌乱起来。他心中暗自叫苦:完了!完了完了!牵扯到这文字狱之事,即将大祸临头了。
管家在一旁,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仔仔细细告诉了徐怀祖。原来,蔡嘉树与徐食田因土地纠纷起了争执,蔡嘉树怀恨在心,便想出了这么一个恶毒的报复之计,竟拿《一柱楼诗集》做文章,污蔑徐家藏有反诗。
徐怀祖听完,在书房里来回踱步,内心不停地盘算着。他深知,乾隆爷对文字狱向来严厉,徐家怕是要遭大难。每走一步,他都感觉脚下沉重无比,仿佛随时都会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这一夜,徐府上下一片死寂,每个人都笼罩在恐惧的阴影之中,不知这场突如其来的灾祸,究竟会如何收场……
江苏学政衙门内,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夕。刘墉身着官服,面色严肃,平日里总带着几分诙谐的脸上此刻没有一丝笑意,“这《一柱楼诗集》案,陛下极为重视,关乎社稷安稳,更关乎我等对圣上的忠心。你们务必仔细查访,任何与徐述夔有关之人、事,都不能放过,哪怕是一丝蛛丝马迹,都可能成为关键。”
下属们齐声应道:“是,大人!”声音在大堂内回荡,随后各自领命,迅速退下,一场围绕《一柱楼诗集》案的调查就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