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朴瘫坐在地,无奈低头:“我……我招。”
案子真相大白之后,和珅将高朴就地处决,其主要党羽等押解回京,面见乾隆。在乾隆面前,和珅恭敬跪地:“陛下,高朴采玉一案已审结,罪犯党羽罪证在此,请陛下御览。”
乾隆看着,满意地点点头:“和爱卿,你此次办案效率颇高,且公正无私,朕没有看错人,很是满意。”
和珅磕头谢恩:“陛下谬赞,这都是奴才分内之事,能为陛下分忧,是奴才之荣幸。”
乾隆面露笑容:“嗯,继续好好为朕效力,日后必有嘉奖。”和珅心中暗喜,脸上愈发恭敬地说道:“奴才定不负陛下圣恩!”
经此一事,和珅在朝中的声望又上了一层楼。
另一边,纪晓岚抵达江苏,面对江苏巡抚杨魁及江宁布政使陶易对涉及徐述夔反诗一案监管不力的棘手局面,他深知不能操之过急。纪晓岚先微服私访,深入民间收集证据,了解到这起案件背后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官场纠葛。原来,杨魁与陶易虽非故意纵容,但因官场的互相推诿和利益牵扯,导致案件未能及时处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纪晓岚回到官署后,传讯杨魁和陶易。二人见到纪晓岚时,满脸惶恐。杨魁跪地哭诉自己并非有意渎职,只是被下属蒙蔽。陶易则言辞闪烁,试图将责任推给他人。纪晓岚见状,怒拍惊堂木,正色道:“二位身为朝廷命官,肩负一方重任,如此懈怠,国法难容!”随后,纪晓岚将听到的和见到的一一讲给二人,说道:“怎么?还要让本官拿出证据么?”杨魁和陶易顿时哑口无言。
在处理此案时,纪晓岚并没有一味严惩,而是考虑到江苏官场的稳定和后续事务的开展。
他向乾隆上书,详细阐述了案件经过和自己的处理建议:“陛下!臣查巡抚杨魁和布政使陶易在徐述夔案发时确有失职之责。但平日政绩较好,也深得百姓赞许。臣认为可从轻处罚,以观后效;同时,对江苏官场进行一次大整顿,肃清官场风气,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乾隆看了纪晓岚的奏章,采纳了他的建议。江苏官场经此一役,风气为之一新,纪晓岚也赢得了百姓的赞誉和同僚的尊重。
回到京城后,纪晓岚分别向乾隆复命。朝堂之上,乾隆看着两位得力臣子,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刘墉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切,心中也暗自感慨。
这次办案,和珅展现了他的果敢和手段,纪晓岚则凸显了他的智慧与沉稳。三人在朝堂上的故事,也才刚刚拉开新的帷幕,未来还有更多的风云变幻等待着他们去应对。
乾隆四十四年,六月的京城,骄阳似火,烤得地面发烫。整个朝廷却因六世班禅东行,沸腾得如同鼎沸的油锅。
和珅身为户部侍郎,又署理理藩院尚书事务,这几日忙得脚不沾地。一大早,他便匆匆赶到官署,刚坐下,就见福隆安大步走了进来。福隆安身为接待工作的主持者,同样一脸疲惫却又精神抖擞。
“和大人,班禅大师的队伍又近了一程,咱们可得加快准备了。”福隆安一坐下,便开门见山地说。
和珅点点头,眉头微皱:“福大人,此次班禅东行意义非凡,关乎朝廷与藏地的关系,文书翻译可容不得半点差错。”说着,他拿起一份刚译好的文书,递给福隆安,“你看看这份,我总觉得有些地方不太对劲。”
福隆安接过,仔细看了起来,看了一会儿,疑惑道:“和大人,我瞧着没什么问题啊,这不是译得挺准确的吗?”
和珅微微一笑,指着其中一段说:“福大人,你看这句,藏文中‘功德’一词,此处虽直译过来没错,但在藏传佛教语境里,它更偏向于‘福慧圆满’之意。若咱们就这么呈上去,只怕会让班禅大师觉得咱们不够重视。”
福隆安恍然大悟,连连点头:“和大人不愧精通藏文,如此细微之处都能察觉,是我疏忽了。”
和珅谦虚地摆摆手:“福大人过奖了,我也是多年研习藏文,才略知一二。这些年与藏地往来事务增多,多掌握些总是好的。”
这时,一名下属匆匆进来,呈上一份加急文书:“大人,这是前线驿站传来的,班禅大师一行明日便能抵达京城郊外。”
和珅和福隆安对视一眼,同时起身。福隆安说:“我这就去再检查一遍沿途食宿与进京行程安排,务必做到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