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最后南巡

刘墉听闻,赶忙恭敬地拱手行礼,神色谦逊而认真地回道:“皇上圣明,此皆皇上多年来宵衣旰食、治理有方的结果。皇上以仁政治国,恩泽四海,百姓方能尽享太平。然而,微臣以为,市井所见虽一片祥和,但仍需深入民间,多番探查,方能了解最为真实的民情。毕竟,表面的繁华之下,或许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细微之处。”

乾隆皇帝微微点头,目光中透露出赞赏之色,说道:“刘爱卿所言极是。朕此次南巡,正是要全方位了解民间实情,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言罢,他放下车帘,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似乎已经做好了深入民间、洞察一切的准备。而队伍,依旧浩浩荡荡地向前行进,仿佛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印记,预示着这场南巡之旅,必将充满故事与传奇。

南巡队伍一路迤逦前行,这一日,来到了一座繁华的城镇。城镇中,街道纵横交错,店铺林立,行人如织,叫卖声、谈笑声交织在一起,好一派热闹景象。乾隆皇帝望着这看似繁荣的城镇,心中忽生一念,决定在此停留,微服私访,探一探这盛世之下的真实民情。

刘墉心领神会,紧紧陪同在乾隆皇帝身旁。二人皆褪去了华丽的朝服,换上了寻常百姓的粗布衣衫,悄然混入人群之中。他们漫步在街头巷尾,看似悠然自得,实则目光敏锐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行不多时,一阵嘈杂的人声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循声望去,只见一家茶馆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二人相视一眼,信步走进茶馆。茶馆内,烟气缭绕,人们或围坐在一起品茶聊天,或高谈阔论,一片喧嚣。

乾隆皇帝和刘墉寻了个角落坐下,点了一壶茶,静静地听着周围人的交谈。这时,邻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放下手中的茶杯,左右环顾了一番,压低声音说道:“你们知道吗?咱这儿的县令,可没少搜刮民脂民膏。”

此言一出,周围的人纷纷附和。一个面色黝黑的中年汉子叹了口气,说道:“是啊,今年收成不好,地里的庄稼都快旱死了,可上头的税却一点没少,日子难过哟。”

“听说县令还和那些富商勾结,对商户们也是百般盘剥,好多小本生意都快做不下去了。”另一个年轻人也愤愤不平地说道。

乾隆皇帝听着这些话,脸色渐渐阴沉下来,眼中闪过一丝怒色。刘墉看在眼里,心中明白,看来此次微服私访,已然发现了吏治方面的问题。

二人默默喝完茶,悄然离开了茶馆。走在街道上,乾隆皇帝眉头紧锁,对刘墉说道:“刘爱卿,看来这地方吏治确有问题,百姓们苦不堪言。你去查一查,务必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

刘墉神色凝重,躬身领命:“皇上放心,微臣定不辱使命。”

回到临时住所,刘墉片刻未歇,立刻着手准备调查事宜。他深知,此事关乎百姓福祉,容不得半点马虎。为了不打草惊蛇,刘墉乔装打扮成一个经验丰富的道士,背着行囊,穿梭于城镇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

他与农夫们一同唠嗑,倾听他们的疾苦;与商贩们攀谈,了解市场的乱象;与当地的百姓交朋友,从他们口中收集关于县令的种种劣迹。每一条线索,他都小心翼翼地记录下来,如同一位辛勤的工匠,精心雕琢着证据的拼图。

经过几日夜以继日的努力,终于掌握了县令贪污受贿的确凿证据。从收受富商的巨额贿赂,到巧立名目增加百姓赋税,每一项罪行都铁证如山。

刘墉怀揣着证据,匆匆来到乾隆皇帝面前。他将整理好的卷宗呈上,说道:“皇上,经过微臣的调查,已查明该县令贪污受贿、鱼肉百姓的罪行,证据确凿。”

乾隆皇帝翻开卷宗,越看脸色越难看,待看完最后一页,他猛地将卷宗拍在桌上,怒喝道:“此等贪官,竟敢如此胆大妄为,败坏朝纲,着实可恨!着即革职查办,严惩不贷,以正国法,以慰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