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诗一出,众人皆惊叹不已。诗中不仅生动描绘出牡丹的娇艳风姿,更蕴含着对盛世的赞美与对国运的期许,意境深远,用词精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文人率先称赞道:“刘大人不仅为官清正,诗词亦是一绝啊!此诗格调高雅,才情非凡,真乃佳作。”
其他文人也纷纷附和:“刘大人这首诗,实在是让我等自愧不如。”“是啊,刘大人既有治国理政之才,又有如此深厚的文学造诣,令人钦佩。”
刘墉赶忙谦逊地拱手说道:“诸位谬赞了,不过是一时有感而发,班门弄斧罢了。”
这时候我突然想起了以前丁忧期间勤格格的那首数数的诗句,如果放在这里,肯定要被笑掉大牙了。想到此处,我禁不住笑出声来。乾隆看到我笑,就连连问我:“刘安!你笑什么?难道这些才子们的诗作得不好?”
我赶忙躬身回道:“陛下!臣不敢!只是我刚才突然想起来我家格格在丁忧期间那首数数的诗句,就禁不住笑出了声,打扰了陛下的雅兴!臣有罪!”
乾隆听闻,先是一愣,随即也忍不住笑出声来,“哈哈,你说的可是那‘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草丛都不见’?”众人见乾隆皇帝笑了,也跟着笑作一团,诗词大会的氛围愈发轻松融洽。
笑罢,乾隆兴致勃勃地说道:“朕倒觉得那格格的诗虽质朴无华,却也别有一番趣味。作诗之道,本就不拘一格,才情固然重要,可那份天真烂漫亦不可多得。今日这诗词大会,若能既有如刘墉这般大气磅礴之作,又有似格格那般清新俏皮之篇,才更显百花齐放。”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此时,一位年轻的书生站了出来,拱手说道:“陛下所言极是,诗词之道,贵在创新。今日既有牡丹为题,臣不才,愿以另一种风格为牡丹赋诗一首。”乾隆微微点头,示意他继续。
那书生清了清嗓子,吟道:“牡丹生在百姓家,不羡朱门富贵花。叶间常伴虫儿戏,枝上偶栖鸟雀喳。无需雕琢天然美,自在生长岁月嘉。一朝绽放惊四野,平凡之中绽芳华。”
此诗一出,众人又是一阵热议。有人赞赏这诗角度新颖,将牡丹从寻常百姓家的视角描绘,别有一番生活气息;也有人觉得诗中意境虽好,但在用词和格律上稍欠火候。
乾隆皇帝思索片刻,开口道:“此诗立意独特,能从平凡处见牡丹之美,倒也不失为一首佳作。诗词之道,本就是不断探索、不断突破。今日大家各展才华,朕甚是欣慰。”
就在这时,园林外突然传来一阵喧闹声。一名侍卫匆匆跑进来,神色焦急,在乾隆耳边低语了几句。乾隆的脸色微微一变,旋即恢复平静,他对众人说道:“今日诗词大会暂且到此,朕有些要事需处理。诸位爱卿,改日再聚。”众人纷纷行礼告退。
刘墉心中疑惑,待众人散去,他走到乾隆身边,轻声问道:“陛下,可是出了何事?”乾隆眉头紧锁,说道:“前方传来消息,有一处河堤在近日暴雨中出现险情,若不及时处理,恐危及周边百姓。”
刘墉听闻,神色凝重,说道:“陛下,此乃大事,关乎百姓安危。臣愿随陛下一同前往查看,商讨应对之策。”乾隆点头道:“正有此意。此次南巡,本就是为了体察民情,如今百姓有难,朕自当亲往。”
于是,乾隆皇帝与刘墉等人即刻启程,奔赴河堤出险之地。一路上,乾隆心急如焚,不断催促队伍加快速度。到达河堤附近时,只见洪水滔滔,浑浊的浪涛拍打着摇摇欲坠的河堤,百姓们惊慌失措,四处奔走。
乾隆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忧虑。他立刻召集当地官员,询问险情及应对措施。官员们战战兢兢,汇报着目前抢险的困难,物资短缺、人手不足等问题一一浮现。
刘墉站出来,说道:“陛下,当务之急是先组织百姓疏散,确保他们的生命安全。同时,调集周边地区的物资和人力,全力抢险。臣愿负责调度物资,尽快解决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