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决定之后,朝堂之上再度陷入忙碌。乾隆帝目光如炬,扫视着殿下群臣,沉声道:“如今既定平叛之策,当务之急便是制定详尽方略,选派得力将领,调齐物资与各省精锐,务必速战速决,还台湾以太平。”
和珅率先出列,恭敬奏道:“陛下,臣以为当以福建水师为先锋,直捣台湾西海岸,先从海上截断叛军退路与补给。福建水师提督柴大纪,久驻沿海,熟悉水战与台湾地形,可堪此任。”乾隆微微颔首,和珅又接着说:“陆上方面,可从浙江、广东等地抽调绿营兵,与福建陆路清军协同作战。浙江巡抚福崧治下军队训练有素,可命其精选五千精兵,由参将李化龙率领,听候调遣。广东则可派总兵黄士简,率三千精锐赶赴福建集结,再一同渡海。”
王杰随后上前,补充道:“陛下,行军打仗,粮草先行。应即刻命户部核算此次平叛所需物资,从临近省份筹备粮草、军械。江西、湖南等地,可各筹备粮草十万石,速速运往福建港口,保障大军后勤。此外,还需准备大量火药、箭矢,以供军需。”乾隆点头称是,命户部尚书即刻着手安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时,阿桂站出来,提议道:“陛下,为确保平叛顺利,需有一位威望高、谋略深的统帅统筹全局。福康安将军久经沙场,曾在多地立下赫赫战功,熟知军事指挥与调度,臣举荐他为此次平叛的大将军。”乾隆思索片刻,认可了这一建议,当即下旨,任命福康安为大将军,统领诸军。
海兰察听闻,再次出列请战:“陛下,臣愿为先锋,率索伦骑兵冲锋陷阵,定要将那林爽文贼首擒获,献于陛下跟前!”乾隆看着海兰察,欣慰道:“好!海兰察,朕便命你为参赞大臣,随福康安出征,助他一臂之力。”
随后,一道道旨意从紫禁城发出。福康安在接到任命后,即刻快马加鞭赶赴福建,筹备出征事宜。各地官员也纷纷行动起来,浙江、广东的军队迅速集结,踏上奔赴福建的路途;江西、湖南等地的百姓,在官府组织下,加紧筹集粮草,一车车粮食沿着官道运往福建港口。福建当地,工匠们日夜赶工,打造战船、修理军械,港口处一片繁忙景象。
在这紧张筹备的过程中,各方协调并非一帆风顺。浙江与广东的军队在集结速度上产生了竞争,都想率先抵达福建,以表忠心。福康安抵达福建后,一方面安抚两省将领,强调协同作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亲自检查水师战船的装备情况,对一些老旧战船下令紧急修缮或更换。
户部在筹集物资时,也遇到了资金周转的问题。部分官员建议适当增加赋税,以解燃眉之急。王杰坚决反对,他向乾隆帝上书,指出当下百姓负担已然不轻,增加赋税恐会引发更多民怨,建议从内务府拨款应急,同时清查各地贪官污吏,没收其财产充作军费。
乾隆一听动用内务府钱粮,内心有所不舍,和珅猜到了乾隆的心思,于是建议说:“陛下!可记得刘墉在江南赈灾的时候,以银捐官之事?如今,朝廷急需银两用来打仗。何不开放大凡举人皆可以捐五品以下之官位?”
乾隆一听很有道理,这样不但解决了打仗用银子的问题,也解决了地方官不足的问题,实乃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好事。乾隆帝采纳了和珅的建议,向各地发出了以银捐官的公文。同时也采纳了王杰的建议,各地清查行动也迅速展开。
刘墉在山东诸城老家听到乾隆一定要以武力平定台湾的叛乱,也只好不再反对。当他知道乾隆的以银捐官的政策后,刘墉立刻给乾隆上了两份奏章:第一份奏章是说捐官带来的弊端;第二份奏章是说平叛时,沿海各省要注意的防范措施,以防止沿海各省有与台湾接应者出现,同时作乱,以免到时候应接不暇。
两份奏章内容如下:
第一份奏章:论捐官之弊
陛下,臣闻朝廷为筹平叛军费,拟行捐官之策,臣虽远在丁忧,仍忧心忡忡,特冒死上谏。捐官之举,弊端丛生,万不可行。
其一,扰乱官场秩序。官职本应论才德功绩而授,今以银钱交易,必致贤能之士被拒之门外,而富户商贾、投机钻营者得以混入仕途。这些人捐官只为回本获利,一旦上任,便将心思放在搜刮民脂民膏之上,何来为民请命、公正执法?长此以往,官场将沦为逐利之场,纲纪废弛,政令不通,朝廷威严何存?
其二,损害民生福祉。捐官者既花费巨资买官,到任后势必巧立名目,大肆敛财。或增加赋税,或克扣赈灾款项,或在工程建设中偷工减料,中饱私囊。百姓本就生活艰难,如此一来,更是雪上加霜,民不聊生。这不仅违背陛下爱民如子之初心,更可能引发新的民变,动摇国之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