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开封水患

众知县领命而去,各自回去准备。张大人则望着窗外,心中默默祈祷这场灾难能够尽快过去。

而在京城,乾隆皇帝正在养心殿批阅奏折。当他看到开封府送来的加急奏折时,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黄河乃大清的命脉,一旦决堤,后果不堪设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传和珅、刘墉进宫!”乾隆皇帝立刻下旨。不多时,和珅和刘墉匆匆赶来。

“臣和珅、刘墉拜见皇上!”二人跪地行礼。

乾隆皇帝将奏折递给他们,说道:“你们看看,黄河水位暴涨,堤坝出现裂痕,河南百姓危在旦夕。你们可有什么良策?”

和珅接过奏折,看了一眼说道:“皇上,臣以为,当务之急是立刻拨发银子,派人前往河南,加固黄河堤坝。”

刘墉则皱了皱眉头,说道:“皇上,拨发银子固然重要,但更要确保这些银子能够真正用在加固堤坝上。臣担心,有些官员会趁机中饱私囊,致使堤坝加固不力。”

乾隆皇帝点了点头,说道:“刘墉所言极是。朕就命你负责此事,即刻前往河南,监督堤坝加固工程,确保银子都用在刀刃上。若有官员敢贪污舞弊,朕定不轻饶!”

和珅心中叫苦不迭,心想“这种大好机会,却给了刘墉!”但皇命难违,只得领命道:“臣遵旨!”

刘墉说道:“皇上,臣愿往河南定当全力处理此事。”

刘墉领命后,匆匆准备行装,带着我和张成、甄平踏上了前往河南的路途。而此时,河南境内的黄河危机,正愈演愈烈……

黄河惊涛之护堤风云

刘墉一行快马加鞭,一路尘土飞扬,向着河南疾驰而去。一路上,刘墉眉头紧锁,心中满是对黄河水患的忧虑和对河南百姓的牵挂。他深知此次任务艰巨,黄河安危不仅关乎万千百姓的生死存亡,更关系到大清的稳定与繁荣。

几日后,刘墉等人抵达开封府。知府张大人早已得到消息,率领一众官员在城门口恭迎。见到刘墉,张大人连忙上前,恭敬行礼:“下官开封知府张景文,拜见刘大人。一路辛苦了!”

刘墉微微点头,神色凝重地问道:“张大人,黄河水势如今究竟如何?祥符县那边堤坝加固进展怎样?”

张景文叹了口气,说道:“回刘大人,黄河水势仍在上涨,虽有祥符县百姓全力抢险,但堤坝多处告急,情况十分危急。周边各县支援的人力、物料已陆续送往祥符县,可面对如此凶猛的水势,仍是杯水车薪。”

刘墉听闻,心中愈发焦急,当即说道:“事不宜迟,立刻前往祥符县。”

众人不敢耽搁,马不停蹄地赶往祥符县。此时的祥符县黄河堤坝上,一片忙碌而紧张的景象。烈日高悬,百姓们在滚烫的堤坝上挥汗如雨,搬运着物料,加固着随时可能决口的堤坝。周世荣仍在人群中穿梭,声音已经沙哑,但依旧在鼓舞着士气。

刘墉赶到堤坝时,正看到周世荣指挥百姓搬运沙袋。周世荣看到刘墉,先是一愣,随即反应过来,急忙上前跪地行礼:“祥符县知县周世荣,拜见刘大人。”

刘墉连忙扶起他,说道:“周知县,不必多礼。当下情况紧急,快与我说说堤坝的详细情况。”

周世荣站起身,指着堤坝说道:“刘大人,这几日百姓们日夜奋战,用各种方法加固堤坝。虽暂时挡住了水势,但这黄河水太凶猛了,堤坝多处出现新的裂痕,人力物力都已渐渐不支。”

刘墉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堤坝上密密麻麻的人群,有的在打桩,有的在填沙袋,可汹涌的河水依旧不断冲击着堤坝,那一道道裂痕仿佛随时都会变成决堤的大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