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掌柜家出来后,朱宇又接连拜访了几家,总算是凑到了一些物资,但距离所需的数量还差不少。
另一边,朱标从府库中调拨的物资也送来了,可加起来还是远远不够。
众人再次聚在工部衙门商讨,气氛十分沉闷,每个人都愁眉不展。
这时,一位年轻的官员站了出来,小心翼翼地说道:“太子殿下,大公子,下官有个想法,不知当讲不当讲。”
朱标看了他一眼,说道:“但说无妨,如今正是需要大家各抒己见的时候。”
那年轻官员清了清嗓子,说道:“下官觉得,咱们可以发动周边的百姓,让他们自愿捐献一些物资,朝廷可给予一定的奖励,比如减免赋税之类的。
百姓们深受水患之苦,想必也希望工程能早日完成,或许会踊跃参与呢。”
众人听了,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觉得可行,有的则担心百姓们本就受灾,哪还有多余的物资捐献。
朱宇却觉得这办法值得一试,他看向朱标说道:“二弟,我觉得可以试试,咱们先拟个章程出来,把奖励措施写清楚,派人到周边各地去宣传宣传,说不定真能凑到不少物资呢。”
朱标思索了片刻,点头道:“兄长说得有理,如今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咱们这就着手去办吧。”
于是,官府开始张贴告示,派人到各地宣传发动百姓捐献物资助力治水的事,并承诺会根据捐献的多少给予相应的赋税减免或者其他奖励。
刚开始,百姓们还有些疑虑,毕竟谁也不想平白损失自己的财物,可当看到告示上写明治水成功后能永绝水患,过上安稳日子,再加上一些热心的百姓带头响应,慢慢地,捐献物资的人越来越多。
有一位老农夫,家里虽不富裕,但还是拉来了几车自家积攒的石料,对负责接收物资的官员说道:“官老爷,俺家没啥值钱的东西,这些石料是平日里积攒下来的,拿去治水吧,只要能把那黄河水患治好了,俺们往后的日子就有盼头了,这赋税减免不减免的,倒也不那么重要了。”
这样的场景在各地不断上演,看着百姓们如此踊跃,朱宇和朱标心中满是感动,也越发坚定了要把治水工程做好的决心。
经过一番努力,物资短缺的问题终于得到了缓解,治水工程得以继续艰难地推进着。
然而,就在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又有消息传来,说是有部分地区的百姓对治水工程的施工路线有异议,担心会破坏自家的田地和祖坟,纷纷聚集起来,阻拦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