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的赵大人也附和道:“还有咱工部的工程营造,层层审批,耗时太久,有时候一个小工程都得拖上半年,实在是不利于民生呀。”
整个会议的气氛逐渐热烈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各部门的问题和改进之法。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终确定了初步的革新方案,决定先从户部、吏部这两个与民生和官员任免关联紧密的部门开始试点革新。
朱宇主动请缨负责户部的革新工作,他深知这户部关乎着大明的钱粮命脉,责任重大。
朱宇来到户部衙门,一众官员和胥吏早已等候在那,众人看着朱宇,神色各异,有的好奇,有的则带着明显的抵触情绪,毕竟这革新意味着要改变他们多年的做事习惯。
朱宇走进大堂,站定后,环顾众人,微笑着说道:
“诸位同仁,今日我来到户部,是为了咱们户部的革新之事。
想必大家心里都清楚,如今户部的事务繁杂,效率却不尽如人意,咱们此次革新,就是为了让大家往后做事能更顺畅,也让大明的钱粮管理更加井井有条呀。
我知道大家可能会有顾虑,觉得改变了不习惯,怕出问题,可咱们若一直因循守旧,那这户部的事务只会越来越乱,效率也只会越来越低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位老胥吏皱着眉头嘟囔道:“朱公子,咱这一直都是这么办的呀,改了万一出岔子可咋办呢?”
朱宇走到那老胥吏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和气地说道:
“老丈,我理解您的顾虑,以往的做法虽说习惯了,但您想想,那些繁琐的流程,是不是时常让您忙得晕头转向,还容易出错呢?
现在咱们把流程细化,责任到人,每个人都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做好了有功劳,出了差错也能及时找到问题所在,这样岂不是更好?”
老胥吏听了,微微一愣,觉得似乎有些道理,便不再言语了。
朱宇接着详细地讲解了各项革新举措,在实施过程中,他更是亲力亲为,每日都到户部查看进展。
有一回,负责账目核算的几个小吏因为新流程不太熟悉,账目弄得有些混乱。
朱宇知晓后,并没有责备他们,而是耐心地说道:“几位小友,这新流程刚开始施行,难免会有些不适应,咱们慢慢来。
你们看这里,这账目分类得再细致些,按照咱们之前定好的类目,这样就不容易混淆了。”
小吏们听了,赶忙点头,感激地说道:“多谢大公子指点,我们这就重新梳理。”
随着时间推移,户部的办事效率明显提高,以往需要数日才能完成的账目核对,如今一日便可搞定,钱粮发放也不再出现差错,官员们这才渐渐认可了这革新之举。
而朱标那边负责吏部的革新,他着重在官员选拔任用方面进行改进,增设了考核环节。
不仅考察官员的学识、政绩,还关注其品德、民意等多方面因素,同时简化了官员升迁调动的繁琐手续,让有才能的官员能够更快地得到任用,发挥其才能。
朱标在吏部召集官员们商讨革新之事时,也遇到了不少阻力。
吏部的一位老官员站出来说道:“太子殿下,这官员选拔任用的规矩多年来都是如此,如今这般改动,怕是难以服众啊,而且这考核环节增多,耗费人力物力不说,万一评判不公,那可如何是好?”
朱标一脸严肃地说道:“大人,您的顾虑我理解,可如今这官员选拔任用,只看学识政绩,却忽视品德民意,导致不少官员上任后并不能真正为百姓谋福祉呀。
咱们增设考核环节,正是为了选出德才兼备的官员,而且这考核会有严格的标准和监督,绝不会出现评判不公之事,还望大家能理解支持呀。”
经过朱标耐心地解释和推行,吏部的革新也慢慢有了成效,越来越多有才能的官员得到了合适的任用,朝廷上下都看到了吏部的新气象。
就这样,在朱宇和朱标两人的努力下,户部和吏部的革新试点取得了显着成效,朝廷上下都看到了政务革新带来的好处,越来越多的官员开始支持后续的全面革新。
一年期限将近时,朝廷上下七成以上的官员都认可并适应了新的政务体系。
朱宇心中满是成就感,他深知这一番努力没有白费,大明的根基正因为这革新变得愈发稳固。
朱标也同样欣喜,他找到朱宇说道:
“兄长,咱们这一番努力总算有了回报,如今政务革新了,大明的根基愈发稳固,往后发展定能更加顺遂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