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大明的商贾,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优质羊毛,直接教会这些牧民如何种植苜蓿,这就会让原本那些弱小的部落,慢慢强大起来,再想吃掉他们,就得伤筋动骨了。
明军的强势,带来都是辽东局势越发的安稳,正所谓,最好的防守就是主动出击,在你还未挥拳的时候,我先开铳击毙你,那么我永远都是安全的。
在大明的百姓眼里,大明九边的要塞,就是为了防备鞑子南下劫掠的,但在草原鞑靼人眼里,他妈的明军要塞,就是出击的桥头堡。
你以为你家娃是个温顺的乖宝宝,但其实出门在外,人家都得叫他一声老爷。
大明的百姓认为,明军只能防守,而京师周报等报纸,也多是报道,那里又被鞑子或者是蛮夷入侵了,那地的驻守明军不得不奋起反击。
反击都反击到人家老巢去了,你管这叫反击。
报纸从来不会主动报道,那里的明军主动出击塞外,屠光了该地的鞑靼人,只一句‘四月,寇未动,军入百里阙地,胜还’。
寥寥几笔,就将此事带过,可一旦鞑靼人入侵,哪怕是踩碎了百姓家一片瓦片,报纸都得大书特书,把入侵的鞑子描绘得恶贯满盈,地球爆炸的锅都得扣他头上。
京师周报的笔杆子,深得洪治帝真传,什么‘震惊,鞑子入侵竟然作出这种丧尽天良之事’的标题,常常都是读书人看完骂娘,百姓看完也骂娘。
就在洪治帝在辽东治所辽阳城进行巡视,打算重新规划城市建设的时候,在南直隶龙江码头处,一艘官船稳稳的停靠在码头泊位上。
一个身穿绯袍的官员,稳步的走下栈桥,来到了码头处,码头的官吏上前询问,这才得知,来人乃是当今首辅之子,被吏部选派为南京应天府尹的高务观。
官吏见这位首辅之子,如今的应天府府尹,方正大脸,胡须茂密,年四十余岁,相貌威严,不由得语气带上几分奉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