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李自成僭位称帝

“臣附议。”陈演急急附议,不然他的北京防御体系就站不住脚,他要为自己刚才说的方略打气。

其他阁臣听见首辅附议,也都沉默不语,显然,在辩论上,站不住脚,说不过大义之词,说了也白费,还被人攻堪,没必要。

崇祯略微思索片刻,天人交战,太子监国,在这个时候,哪怕后面北京无碍,太子那也是脱缰的野马,以北方的局势,再难控制南方,他肯定就会被架空了,在对北方防御抱有幻想的崇祯来说,南方大权万万不可儿戏,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脱离权力掌控。

“此事容后再议。”

“哎。。。”朱慈烺心中哀叹一声,他倒不是非要去南京监国,只是这么合理的提议,竟然为了面子,和权利的支配,竟然否了,不知原本历史是怎么否决的这个提议,但结局都一样。

如果,有当时的正统太子在南京监国,北京沦陷后,南明还会因为拥立新主的意见不统一而陷入内斗吗?当然不会,当时南明的军事实力还是非常强大的,几十万军队轻轻松松。

加上郑家的力量,不说反攻北方,但划江而治,仿南宋支撑几百年也是不无可能的,长江天险,那么骁勇善战的蒙古军都被南宋抵御这么久,想来。。。哎。。。

之后的进展自无太大变化,关宁军已成军阀,向朝廷索要一百万两的开拔军费,才能挥军西进,朝廷自然没有那么多钱,吴三桂也推脱,大军没有军饷,无人听从指挥,不能入关平叛。

当然,这时候朝廷哪怕东拼西凑,给吴三桂送去一百万两,恐怕他也不会入关,一是他入关平不了流寇,这点崇祯看不出,吴三桂的军事才能还看不出?二是待价而沽,左右逢源,就算李自成夺了天下,他也要哄着吴三桂,让他抗击清军。

吴三桂不奉召,陈演当初的方略自然成了空谈,靠着两地总兵,崇祯自然知道挡不住流寇大军,但现在他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只能寄托山西山东的大军,能够抵挡住流寇,

而此时,李自成却在西安已经称帝建元,国号大顺,追尊先代,以李继迁为不祧之祖,曾祖以下皆有谥号。追尊母吕氏为太后,册封高氏为皇后,陈氏为贵妃。 以宋献策为军师,大顺政府实行新的官制。中央改内阁为天佑殿,设大学士平章军国政事。

改六部为六政府,各政府设尚书一人,侍郎二人,改翰林院为弘文馆,六科为谏议大夫,御史为直指使,尚宝寺为尚契司,太仆寺为验马寺,通政司为知政使。

六政府的主要官员有:吏政府,宋企郊;户政府,杨建烈;礼政府,巩焴;兵政府,张璘然;刑政府,陆之祺;工政府,李振声。地方省级政府,设节度使,相当于明代的巡抚,仿照明朝巡按御使的制度,在省设立巡按直指使,代表中央行使监督之责。

其他道、府、州、县设防御使、府尹、州牧、县令等官与襄阳时期相同。军制设立五营,名称为中吉、左辅、右翼、前锋、后劲;五营旗纛前营为黑色、后营为黄色、左营为白色、右营为红色、中营为青色。武官仍设权将军、制将军、果毅将军、威武将军、都尉、掌旅、部总、哨总等官。 在军队中实行五等爵制。权将军、制将军封侯;果毅将军以下封伯、子、男。

主要有:汝侯刘宗敏,泽侯田见秀,蕲侯谷英,亳侯李锦(李过),磁侯刘芳亮,义侯张鼐(李双喜),绵侯袁宗第等,光山伯刘体纯,太平伯吴汝义,巫山伯马世耀,武阳伯李友(李佑),平南伯刘忠等,宁陵子田虎等,临胊男高一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