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谌的一系列举措下,第一批流入大汉的魏制直百钱迅速被消化一空。
连带着还将欠吴国的钱提前偿还了一部分。
孙皓收到钱后自然是喜出望外。
有钱就有兵、有粮、有军械。
在对抗魏国入侵的时候就更加的有把握。
但是这些举措对于刘谌来说,只能解燃眉之急。
却不能彻底解决危机。
于是在这些举措之外,刘谌又命人前往安南。
准备和孟虬建立起一些长久的贸易。
之前孟虬使者前来成都的时候,刘谌从孟虬使者的嘴里得知。
在自己派去的那些人的帮助下,安南国的粮食本土根本就消化不了。
带给自己的这几万石粮草,好听一点的叫上贡。
不好听的叫顺水人情。
因为安南国粮食产量高则高矣,可气候却比中原湿润的多。
粮食根本做不到常年保存。(注1)
与其放坏,还不如送给大汉做人情。
刘谌对那些粮食相当眼馋,但一开始却没有要收购的打算。
虽然孟虬认大汉为宗主国,并且自己也给孟虬赐了国号。
但维系两个国家之间关系的却是孟获孟虬父子两代人对大汉的特殊感情。
而非以武力或者是文化之类的东西。
而且上国有求于下邦,对于上国形象上多多少少都会有些损伤。
所以在大汉已经有余粮的情况下,刘谌一开始并没有问孟虬买粮食的打算。
更希望他将进贡粮食作为一个常例,以后每年或者是每隔几年主动送来一批粮食。
可是现在不行了。
蜀锦价格必然会因为这些魏制直百钱的流入而上涨。
进而影响到粮食的价格。
不仅会引来一些商人和世家的囤积居奇,还会带来难以增加军粮储备的问题。
刘谌必须将这些问题扼杀在摇篮当中,以免到时候粮食价格上涨,引发国内的恐慌。
进而影响到北伐的进度。
这样一来,刘谌就不得不主动向孟虬开口了。
不过就算是主动开口,也是要讲究策略的。
而不是直白白的告诉孟虬,大汉即将陷入 缺粮危机,需要你们的粮食来平抑物价。
数天后,刘谌以寿良为使,以嘉奖那些之前被刘谌派往安南的人的名义,出使安南。
同时,刘谌也在积极的想办法,激起洛阳和长安,或者魏国和吴国之间的矛盾。
不能让对方就这么专心致志的对付大汉。
十一月,兴山传来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