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您看这些折子。";巧儿捧来一摞奏章,";都是各地官员递上来请求推广农技改革的。有些地方甚至主动请缨,愿意成为试点。";苏锦绣展开浏览,嘴角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她知道,现在才是真正的开始。
过去几年,她通过空间培育的新品种作物已经在多个地区试种成功,产量比传统品种提高了近一倍。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让那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地方官员也开始争相效仿。
很快,她就组建了一个专门的农政司,统筹全国农业发展。这个机构的设立打破了传统的官制,但却得到了萧承煜的全力支持。王太医被任命为太医院院首,负责推进医疗改革。农业学院也正式获准在各州设立分院,为改革培养更多人才。
";苏贵妃真是深得圣心啊。";朝中大臣私下议论,";这短短时日,竟让几个困扰朝廷多年的难题迎刃而解。她这是要青史留名啊!";就连一向与她作对的礼部尚书,也不得不承认她的能力。
然而,苏锦绣并未因此懈怠。她知道,权力越大,责任越大。每天天还未亮,她就开始处理各地送来的奏折。她深知,要让改革真正扎根,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巧儿,准备一下,明天我要去农业学院视察。";她对心腹吩咐道,";顺便带些新研制的农具去,让学生们实践操作。";
第二天一早,她就来到了农业学院。学院里,莘莘学子正在专心研习。这些年轻人来自天南海北,有些甚至是从边远山区赶来的。当看到苏锦绣亲临视察时,所有人都兴奋不已。一位年轻学子激动地说:";多亏了贵妃娘娘创办学院,让我们这些寒门子弟也有机会学习农技。我爹说,这是几百年都没有过的大善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听到这样的话,苏锦绣心中充满欣慰。她环顾四周,目光从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上掠过:";你们就是大衍的未来。希望你们学成后,能将所学回报国家。农业乃国之根本,只有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最大的效益,才能让百姓真正过上好日子。";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边疆几个州府遭遇严重旱灾,百姓生活困难。苏锦绣立即调动粮仓储备,同时派出农技专家前往指导抗旱。她连夜拟定奏折,详细分析了旱情的严重程度和应对措施。她在奏折上写道:";请陛下允准调用国库银两,修建水利工程,以防来年再遇旱情。臣妾愿意捐出个人俸禄,以示与民同心。";
萧承煜看完奏折,立即批准。他深深看了一眼奏折上的字迹,对身边的大臣说:";贵妃心系百姓,朕甚慰。";这句话很快传遍朝野,进一步巩固了苏锦绣的威望。从此,她在朝中的地位更加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