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农医同修开新篇

次日清晨,苏锦绣站在农业学院的大堂前,看着眼前成排的建筑,嘴角勾起一抹满意的微笑。这些由学生们亲手参与设计的教学楼,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典雅,又增添了实用性的考量,每间教室采光充足,通风良好。

";院长,医学堂的改建已经完成,可以随时投入使用了。";周伯快步走来,递上一份图纸,";按照您的要求,东侧增设了药材标本室和诊疗实训室,西侧则辟出了一片药草园。";

苏锦绣接过图纸,仔细查看着每一处细节,满意地点了点头:";很好,这次扩建恰到好处。对了,王太医那边准备得如何?";

";王太医已经挑选了六名得力弟子,随时可以到学院授课。药材也已经陆续运抵,正在进行分类整理。";周伯汇报道,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只是......";

";只是什么?";苏锦绣敏锐地察觉到他的犹豫。

周伯压低声音:";太医院内部似乎有些不和谐之音。有几位老资格的太医对我们这个举措颇有微词,认为医道不该与农事混杂,更不应由女子主持。";

苏锦绣轻笑一声,并不意外:";预料之中。不过没关系,王太医的支持足够了。先行动起来,等成果出来,自然能堵住悠悠之口。";她顿了顿,";通知各班级的导师,今日午后在大堂集合,我要亲自宣布医学课程的事宜。";

午后,农业学院的师生们齐聚大堂。当苏锦绣宣布学院将增设医学课程,培养医农双修人才时,现场先是一片寂静,随后爆发出热烈的讨论声。

";诸位可知,为何要在农业学院中设立医学课程?";苏锦绣环视全场,目光灼灼。

众人面面相觑,不明就里。只有张子墨若有所思地举手道:";可是因为农作物也会生病,需要用医理来辨识和治疗?";

";不错,但这只是原因之一。";苏锦绣满意地点头,继续解释,";农作物的健康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粮食的质量直接影响人的体质,而人体的康健又取决于所食之物的精细。医农本就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

她走下讲台,指向门外的试验田:";你们看,当我们在田间劳作时,需要防范哪些疾病?暑热、寒湿、虫害、毒素...这些不正是医者所研究的吗?反之,我们种植的作物,又何尝不是医者救治病患的良药?";

这番话引起了学生们的共鸣,特别是那些来自农家的学子,深知田间劳作的艰辛和病痛的困扰。

";从今日起,我院增设四门医学基础课程:《本草辨识》、《简易诊疗》、《药性理论》和《农医结合实践》。";苏锦绣清晰地宣布,";王太医将亲自带队授课,有志于此的学生可自愿报名。";

话音刚落,立刻有数十名学生举手示意。苏锦绣心中一喜,这个数字远超她的预期。

";院长!";一个声音从人群后方传来。众人回头,只见一位身着华贵衣袍的中年男子昂首挺胸地走进大堂,身后跟着几名同样装束的随从。

";在下太医院左院判陈元修,特来拜会贵院。";那人朗声道,语气中透着几分倨傲。

苏锦绣早有耳闻此人,知道他是太医院内反对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丽妃的座上宾。她不动声色,微微行礼:";陈院判远道而来,有失远迎,还请见谅。";

";听闻贵院要开设医学课程,老夫特来一观。";陈元修环顾四周,眼中满是轻蔑,";只是不知,农桑之地如何能容医道精妙?况且医学精深,岂是三言两语可以传授的?";

此言一出,学生们顿时面露不悦,低声议论起来。苏锦绣抬手示意大家安静,从容回应:";陈院判之言差矣。医农本是一体,古人云';医食同源';,药食本就相通。至于医学精深,我们自然懂得循序渐进的道理,起初只教授基础知识,待学生掌握后再逐步深入。";

陈元修冷笑一声:";大言不惭!没有十年八年的潜心钻研,如何能懂医理?贵院这般草率行事,恐怕会贻害无穷啊!";

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位老者,正是王太医。他捋着胡须,不紧不慢地说道:";陈院判此言未免武断。老夫行医五十余载,深知医道之精髓在于';活学活用';。这些孩子们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对草木生长、气候变化的了解,未必比我们这些整日在药房捣药的老朽差。若能将这些实践经验与医理结合,或许能开创医道新境界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陈元修被怼得语塞,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苏锦绣趁机邀请道:";既然陈院判有疑虑,不如留下旁听一堂课,亲眼见证后再下定论如何?";

陈元修本想拒绝,但在众目睽睽之下又难以抽身,只好硬着头皮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