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医农同济

夜色已深,苏锦绣回到凤仪宫时已是深夜。巧儿见她面色疲惫,连忙端来热茶:";娘娘,您今日奔波过度,还是早些歇息吧。";

";不急。";苏锦绣接过茶盏,眉头微皱,";农学院情况如何?可有丽妃的人作乱?";

";周伯已加派人手巡视,暂时未发现异常。不过,他派人送来一份名单,疑是丽妃收买的几名学生。";巧儿从袖中取出一张纸条递给苏锦绣。

苏锦绣仔细查看,点了点头:";果然与我猜测的差不多。让周伯密切关注这几人,但不要打草惊蛇。";她将纸条收入袖中,忽又想起什么,";对了,陛下回宫了吗?";

";回来了。听说陛下刚回宫就召见了王太医。";

";王太医?";苏锦绣眼中闪过一丝惊讶,旋即转为思索,";想必是为了医学院的事。";

巧儿好奇道:";医学院?娘娘是想在农学院增设医学课程?";

";不错。";苏锦绣放下茶盏,语气坚定,";农学院已初具规模,是时候将医学课程也纳入其中了。农事与医术本就相通,药材种植、草药辨识、病虫害防治,这些既是农学知识,也是医学基础。";

";太后和丽妃那边怕是不会善罢甘休。";

";所以我才要抓紧时间。";苏锦绣站起身,走到案几前铺开纸笔,";明日我要与王太医详谈医学课程安排。今晚先将教学大纲拟出来。";

次日清晨,苏锦绣刚用完早膳,便有宫女通报王太医求见。

王太医入内后恭敬行礼:";老臣参见娘娘。";

";王太医请起。";苏锦绣示意他就座,";听闻昨夜陛下召见了你?";

王太医面露喜色:";正是。陛下召见老臣,询问在农学院设立医学课程的可行性。老臣当即表示全力支持,并已着手选拔太医院中可堪大用的年轻太医作为讲师。";

";陛下果然与我想到一处。";苏锦绣欣然道,随即取出昨夜拟定的教学大纲,";这是我草拟的医学课程安排,请王太医过目。";

王太医仔细阅读,不时点头:";娘娘考虑周全。这医农相结合的思路极好,尤其是将药材种植纳入课程,既能让学生掌握药材生长规律,又能提高药材品质。";

";正是此理。";苏锦绣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医术与农技本是一体两面。良医需懂药材生长,好农亦当知草药辨别。农学院学生若能兼修医术,日后无论行医还是务农,都能事半功倍。";

王太医赞同道:";确实如此。不过,老臣有一忧虑。太医院中保守派势力不小,他们恐怕会阻挠此事。";

";我已预料到这点。";苏锦绣胸有成竹,";所以我们先从基础课程开始,如药材辨识、简易伤口处理、常见病症诊断等。这些实用技能,即便是最保守的太医也难以反对。待课程站稳脚跟后,再逐步引入更深入的医学知识。";

";娘娘深谋远虑。";王太医佩服道,";老臣愿意亲自上阵,教授学生们医药知识。";

";那再好不过。";苏锦绣欣然道,随即话锋一转,";对了,太医院可有新进展?那些我们改良的治疗方案推广得如何?";

王太医面露难色:";正是此事老臣想向娘娘汇报。新法虽效果显着,但太医院中抵触情绪颇重。尤其是几位资历深厚的老太医,坚持传统医法不肯变通。如今院中已隐隐分成两派。";

苏锦绣并不意外:";这在预料之中。变革之初,阻力总是最大的。";她思索片刻,问道:";太医院近来可有棘手病例?";

";有一例。";王太医眼前一亮,似乎明白了苏锦绣的意图,";户部侍郎之子患怪病,高热不退、身发紫斑、口舌生疮,已延请多位太医诊治,却无明显效果。";

";此症我曾见过。";苏锦绣微微颔首,";正好可借此机会展示新法成效。你回去准备一下,我午后便去太医院,亲自为那侍郎之子诊治。";